央视网消息:5月20日,“神往布达拉:油画艺术与人生”——王嘉澍艺术创作主题分享会在北京绿丝带书院举行。活动中,画家王嘉澍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西藏的创作经历,就油画艺术创作技巧、藏区主题作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交流。
作为油画家的王嘉澍很早就自觉地获得了一种艺术语言形式,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以意象化的情愫,强化色彩感染力,并形成了表现主义意味的油画作品。王嘉澍的《西藏组画》油画系列以西藏风景和人物为对象,利用色彩的变换,光影的斑驳,奇异的色调,形成清新和谐的艺术语言。这种油画形式实际是一种中国本土化的尝试,其中的远近之理,虚实之间,阴阳之易,正是通过油画语境的转换,不仅仅成为艺术的移位与挪借,亦衍生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王嘉澍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西北的崇山峻岭赋予他视野的高远,浓郁的风土人情也积淀着心境的厚重,他的《西藏组画》系列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描绘,而是有着自己对艺术与人生理解的表现意味,明确着中国油画语言背后的民族本土文化的主题。毕业后王嘉澍回到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继续深化着自己的油画语言,也思索着未来艺术的道路。
近年王嘉澍推出了一批以西藏题材为背景的油画创作,将西藏现实人物与建筑寺庙的结合,并借助西藏组画的特殊性,将古典意味和现代情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人生感悟。他在色彩中采取大胆对比的方法,汲取民间艺术表现因素的同时,也将现代主义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王嘉澍也借用了一些西方文艺复兴古典绘画元素,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解和独有风格。而西藏人物的神秘与张扬,也使王嘉澍寻找到了新的表现语言。王嘉澍在西藏人物表现中,增加了一些建筑环境,结合西藏组画绘画形式的重新组合、对比、夸张,以致试图拓展着新的情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丰富感,使绘画语言在斑驳陆离的情趣氛围中,产生丰富深远的艺术特征。这种颇具市井化的故事新编,增加了油画语言的趣味,也使王嘉澍的个人情怀延伸出更为直觉的意义。
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上,王嘉澍的《大智慧》《雍布拉康》《甘南扎尕那主峰场景风景写生》等多幅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出。关于创作,王嘉澍说到,我尝试用了弗朗切斯卡“建筑结构式构图”创作了辩经主题的《大智慧》为“建筑结构式构图”添加主体物,文艺复兴几何透视法使我对物体在不同位置的透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对画面几何结构造型也有了体验。这个方法使我感受到了画面受几何透视影响的张力和一些局部被“准确描绘”的乐趣。
此外,王嘉澍油画的古典情节,也得益于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他对唐宋古贤的研习,将古人画论诗词烂熟于心,并时时感受着古人的精神情怀,融化于自己的油画创作之中。《甘南扎尕那主峰场景风景写生》中,王嘉澍尝试将中国画的意境融入其中,并在形式上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意象变形来处理画面。可以说,正是对中西古典艺术的研习与探索,王嘉澍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