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州名副实 幸福黔南魅力足

2020年3月3日,贵州宣布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黔南州长顺、独山、三都、荔波、平塘、罗甸6县在列,标志着黔南州10个贫困县已整体出列。在脱贫攻坚战中,黔南州一大批有能力有干劲的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新使用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战法。

生态之州名副实 幸福黔南魅力足

来源: 贵州日报
2021-05-18 09: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采收都匀毛尖茶。(通讯员卢桃摄)

平塘特大桥。(平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天眼

  小七孔景区

92.9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73万人搬出大山换新颜,在省内三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出列,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00公里,路网密度全省第一;“村村通”“组组通”目标全面实现;

“中国天眼”建成运行,探寻宇宙成果丰硕,大国重器享誉世界;

…………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征程上阔步前行,经济社会实现了全方面跨越,“生态之州·幸福黔南”魅力尽显。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黔南各族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新未来。

同心奔上小康路 各族群众展欢颜

“这几年政策好,我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安逸。”从贫困户到养牛大户,对脱贫攻坚带来的改变,荔波县玉屏街道水丰村村民吴仕益感受很深。

2020年3月3日,贵州宣布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黔南州长顺、独山、三都、荔波、平塘、罗甸6县在列,标志着黔南州10个贫困县已整体出列。420万曾像吴仕益一样的贫困人口奔向了小康。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昂首迈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黔南这份成绩单,含金量十足——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14年的24.12%降至0.68%,历史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都、罗甸两个深度贫困县提前一年出列,在全省3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出列。

在脱贫攻坚战中,黔南州一大批有能力有干劲的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新使用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战法。

“精准”二字是黔南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词。2018年,黔南州出台脱贫攻坚“七个一”精准措施——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筛查、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机制。

在推进“七个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攻坚打法不精准专项治理,2019年,黔南州联系实际又提出了十条“精准打法”——深化认识,统揽全局;提高站位,担好责任;尽锐出战,力量下沉;动态摸排,掌握底数;完善机制,体系作战;问题导向,整治前行;智志双扶,群众主体;社会帮扶,形成合力;网格管理,到户到人;激励问责,质量为先——确保打赢。

一批批项目资金流向一线,一群群驻村干部集结前线,一个个农业园区生机勃勃,一座座移民新村拔地而起,一处处美丽乡村闪耀山间……脱贫攻坚黔南战场上,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网格化管理“三下沉五示范”“校农结合”“庭院经济”等可圈可点的黔南方法,演绎了“麻怀干劲”等可歌可泣的黔南故事,塑造了党的十九大代表、“最美奋斗者”邓迎香,“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罗应和,“全国自强模范”王华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黄红缨、“全国三八红旗手”黄和艳等熠熠生辉的黔南骄傲人物。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黔南昂首迈向新征程。

调优结构壮产业 山旮旯种出“金娃娃”

5月,希望纷飞的季节。

龙里县湾滩河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植的小瓜进入最佳采摘期。种植大户陆大龙家种了20亩。“每亩每季可采收2000多公斤,签了合同的采购商用货车来拖,每天要10多名工人帮忙采收呢。”他说。

独山县影山镇友芝村8000多亩刺梨花花开正艳。清风徐来,满山都是刺梨花的清香。村民孟时科每天都要钻进刺梨林修剪枝条。去年,刺梨给他带来了7万多元的收入。

福泉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圈舍里上万头肥猪即将出栏。“我们的猪住的是空调房,吃的是营养餐,长的是‘幸福肉’。”公司负责人周进说。

…………

紧盯市场需求,什么好卖,黔南就种什么、养什么。近年来,黔南州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狠抓产销一条龙,畅通黔南优质农特产品出山渠道,曾经贫瘠的山旮旯种出一个又一个“金娃娃”。

茶叶、蔬菜、水果、刺梨、生态畜牧、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蔬菜、水果、中药材、刺梨种植规模较2015年分别增长83%、53.7%、57.5%、34.2%,实现产量产值双增。

进入“十四五”,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黔南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全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黔南州今年将以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统筹生产基地布局建设,实施粮食、生猪、茶叶、蔬菜“3个100工程”,努力做精单品、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同时,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加快“村社合一”实体化企业化发展,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六大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利用现有园区和闲置厂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左右;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目标包括新增“两品一标”10个,提升“黔南”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县(市)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

绿水青山风景好 金山银山百姓富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都匀绿博园时常游客满员,荔波大小七孔人山人海,福泉市洒金谷游人如织……

绿色是黔南发展的底色。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贵定县甘溪林场考察调研,作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

风雨十年,奋斗十年。十年来,黔南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征程上阔步前行。

目前,黔南州森林覆盖率达65%,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4%、水岸绿化率超过85%、道路绿化率97%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近40%。随着“绿色黔南”“美丽黔南”工程的深入实施,黔南州已初步形成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片、带、网结合的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黔南州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新增“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4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3个、“中国森林氧吧”3个、“全国生态文化村”5个、国家森林乡村47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统一。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黔南州在“十三五”期间成功承办了第29届中国兰花博览会和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并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今年春节期间,都匀绿博园举办各项活动1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11.9万余人次,日均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

当下,黔南州正深入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林业产业增效工程、美丽家园靓彩工程、生态文化繁荣工程、治理能力建设工程“六大工程”,着力构建黔南林业发展新格局,书写“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新篇章。

工业提质又提速 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贵州磷化集团福泉市马场坪瓮福新型建材园区,厂房里机器轰鸣。曾经的废弃物磷石膏浆经过净化、高温煅烧、改性处理后,变成磷石膏新型建材最关键的原料——α高强石膏粉、β建筑石膏粉及高温石膏粉。再经过系列加工,这些石膏粉就变为20多种生态环保绿色建材。

在这个占地1800亩的新型石膏材料产业园里,贵州正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瓮福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瓮福可耐科技有限公司等磷石膏企业合力将磷石膏变废为宝,呈现出一副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图景。

“十三五”时期,黔南工业保持较快速增长,工业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黔南州实施的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持续做优做强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全州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375.51亿元。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创建了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个园区综合产值突破百亿。此外,大力推进“万企融合”专项行动,实施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标杆项目16个、示范项目130个。

目前,黔南州规模工业企业有929户,总数排全省第一。其中,“十三五”期间净增365户,净增数全省最多。此外,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数占比由“十二五”末的14%提升到19%;在工业企业10594家,较“十三五”初期增加4953家,增幅接近一倍;工业总量由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

进入“十四五”,黔南州将全力实施创新黔南引领工程,培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创新“高精尖缺”人才引培机制;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稳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让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全力实施智慧黔南引领工程,实现数字经济新突破,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百企引领”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加快软件园区建设;推进百鸟河数字小镇、都匀数字软件开发聚集区建设,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实施“万企融合”行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梁晓琳)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