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1版 头版
四月春意浓,奋进正当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作为大国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使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就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十四五”时期正是我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一个个宏伟目标、一项项重点任务,无不要求北京争创一流、走在前列,把首善标准融入到首都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即日起,本报推出“十四五,以首善标准开新局”专栏,推出系列重头报道,生动展现首都发展的新作为、新业绩、新气象。敬请关注。
不到一个月,31名员工89万余元的欠薪拿到手;3个月时间,北京就解决了2.4万套住房的房产证办证问题;理发店关门,在政府和企业合力下,约1700名消费者权益得到维护……
这都是北京市“接诉即办”一大创新——“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带来的实效。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北京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今年,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市委市政府结合“接诉即办”年度体检报告和12345民生大数据,向房产证办理难、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预付式消费退费等12类主题、27个高频难点民生问题发力,抓住共性问题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勇开顶风船,协同“啃骨头”
2019年以来,北京推行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仅2020年,12345热线就办理了304万件民生诉求。今年1月发布的“接诉即办”改革年度报告更是从民生大数据中深挖热点、难点、疑点和棘手问题,为基层治理绘出精准画像。
勇开顶风船,敢啃硬骨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下力气补上民生短板弱项,“每月一题”应运而生。聚焦基层和市民普遍反映突出的问题,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聚焦长期解决不好但能够推动解决的普遍性顽疾问题,聚焦适合在市级层面制定新政策统筹解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梳理出12类主题、27个具体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推动问题解决。
从小区充电桩安装难、垃圾清运不及时,到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社区医院资源不足……一件件看似琐碎的小诉求,却是市民生活中的大难题。
“快过年了,我们着急用钱,工资能不能快点发下来?”2021年1月,有市民给12345热线打来电话,反映某科技公司已经拖欠3个月工资。
拖欠工资,既是“每月一题”的27个具体问题之一,也是西城区推动“接诉即办”攻坚克难的第一题。其实,早在2020年11月,西城区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题调度模式,每逢周一开“求解会”,破题攻坚,啃硬骨头。
市民的诉求被带到了“求解会”上。西城区各相关部门与该公司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对这一欠薪诉求挂账督办。在各部门合力下,当月,该公司付清31名员工全部工资89万余元。
“坦白说,27个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各有各的难。”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因为难,所以每项民生难题要明确一个部门牵头负主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共同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厘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定好时间表、路线图,并抓紧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破解难题,确保尽快解决、早见实效。各相关单位把解决重点民生诉求作为重要工作任务,由“一把手”亲自抓。
对相关诉求解决过程中涉及政府和市场、社会各方责任主体的“每月一题”,则要创新治理方式,依法履职,引导各方落实责任。
西城一家名为“艺人美场”的便民理发店关门撤店,涉及会员约1700人,仅一个月12345热线就接诉求达60多件。
西城区商务局邀请来电市民代表座谈,同时接洽动员区属国有企业、社会企业。
最终,“木北造型”菜百店接收原“艺人美场”持卡会员消费,清华池在“艺人美场”原址开设分店并增加理发服务,接收会员消费。这起预付式消费诉求圆满解决,为消费者挽回损失近百万元。
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
“每月一题”是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重要抓手。“难啃的骨头”如涉及现行政策法规或制度标准问题,就用改革的办法破解。
房产证办证难问题是“每月一题”专题研究的头号问题。市规自委去年就已摸清底数,全市存在住宅类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项目911个,涉及房屋约57万套。这些项目因土地征收、建设手续、工程核验等单个或多个问题,导致无法满足现行不动产登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存在问题时间最长的已近30年。
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小区由于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替购房人缴纳已代为收取的契税等相关费用,小区业主入住十年无法办理产权证,落户、孩子入学、就医等好多事儿都没法往下办。
市、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落实方案。最终,通过设立共管账户缓解开发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确保回款资金第一时间用于解决未办证问题,开发企业也就此盘活了资金。
为了解决众多类似的“办证难”,市规自委先后印发《关于切实解决历史遗留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动产登记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政策性住房项目规划核验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各区落实属地责任、开展具体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本市还将抓“零”、抓“大户”,对处理历史遗留项目进展较慢的区,提供定向指导;对存在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区,开展重点帮扶,相关市级职能部门也要跟进指导。同时,针对开发企业违法行为,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惩戒,从源头上避免出现新的问题。
今年,本市计划解决10万套房屋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难题。
除了房产证问题,长期困扰群众的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问题、预付式消费退费难问题等,也将从政策层面一一化解。
高位推动帮基层“减负”
“每月一题”,也不是每个月解决完那两三个问题就结束了,而是集中抓、持续抓,既看进度,更看实效。除了抓紧落实,还有督查督办、回访评估环节,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主责及配合单位会收到“打包”来的诉求派单,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对“每月一题”相关问题解决情况进行重点督查督办,并纳入主责及配合单位绩效考核。市市民热线中心对诉求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每月一题”高位推动解决民生难题,高兴的不仅是老百姓,还有基层干部,他们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调动。
“之前有的职权和资源基层并不掌握,有的难题也不是一个部门负责,但只要问题不解决,诉求来电就居高不下。”一位基层干部坦言,以往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了“每月一题”的高位推动,相关委办局加入了,有些还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基层负担减轻了,破解难题的底气也增强了。
专家点评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不断提升,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有效解决,人民城市为人民初见成效。要持续回应民众诉求,有效使用公共资源,实现“接诉即办”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上下功夫。
“每月一题”就是市委市政府从高位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有效尝试,它从对一个问题解决向一类问题解决转变,从解决具体的问题向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源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最终使得问题源减少,实现回应民众诉求与治理能力有机平衡,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每月一题”是对民众诉求的系统建构,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基层减负的具体举措,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有机统一;是对棘手难题的协同治理,实现跨部门、跨层次、跨系统协同来应对复杂问题对治理的挑战;是对首都治理能力的大考,对系统治理水平的有效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