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
12月23日,韦策图带着记者在廊坊工厂的车间内参观。这是一座繁忙有序的现代化工厂,处处体现着这家德国制造企业的严谨和细致。
记者注意到,按照生产流程设置的每一个流水线上方都悬挂着两个计时器,上面一个显示“节拍时间”,下面一个显示“剩余时间”。
“生产像音乐一样,生产线就是一个流动的乐章。”韦策图说,“节拍时间意思是流水线上的这个环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剩余时间是提示工人在这个节拍还剩多少时间。”
另一个体现严谨的,是流水线旁的零部件置物架。一排置物架上有数十个小盒子,盒子里装满各种型号的配件。不同型号的配件分别放置,一丝不苟。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盒子与操作台的摆放距离也是不同的,使用率高的配件盒子放得近一些,方便取用,使用率低的放得靠后。”车间内流水线上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之前知道德国工程师严谨,但不理解,觉得太刻板。现在这些管理细节都司空见惯了,确实非常能提高工作效率。”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带来的是维特根的产品,本土化生产之后,我们带来的是源自德国的技术。”韦策图说。
作为维特根中国的负责人,韦策图始终认为注重当地的环境保护是“企业公民”的重要责任。在他的带领下,维特根将总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成果——道路冷、热再生技术引入到中国。
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路面修复过程中,回收并利用旧路面材料再生新路面,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节省资源,有利环保,并能缩短工期。迄今,维特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已在中国成功应用了20年,3亿多平方米的中国道路利用其高科技设备进行了再生保养,累计节约数十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出。
此外,面对日益严峻的固体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韦策图将在国外有着成熟应用经验的移动式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引入中国。
该技术一经引入,就表现出了显著的环保及经济效果。其在河南许昌、安徽淮南的成功应用,还被列为当地典型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建筑垃圾再生研究基地。而在2017年深圳罗湖大型棚改项目中,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建筑垃圾的就地处理及再生利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同样,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由克磊镘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助力实现了拆迁建筑垃圾就地再生,从而实现了“绿色拆改”的理念,为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廊坊建厂17年,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感觉到中国整体工业水平在快速进步。比如在我们筑养路机械制造这个领域,我们感觉国产品牌和制造商在技术和制造水平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韦策图举例说,近些年来,中国一些国产大品牌,如徐工、柳工、三一和中联等,都在加大各自研发部门的力量,设备生产水平飞速发展,有的也走出了国门。
韦策图坦言,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随着制造业整体水平的上升,来自行业内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但这同时也给了他保持技术和质量领先的动力。
在正在建设的廊坊新工厂二期工程施工现场,韦策图特别向记者介绍了研发中心未来的设置。他说,以2011年为分界点,维特根开始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制造更能满足本地需求的设备。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标准全球无异的前提下,一方面不断加大本地投资,推进配套体系的本地化制造,未来还将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本地定制化机型选择和更大的产能供应。另一方面,在廊坊工厂中导入了本地研发职能,让世界高端品牌在中国落地生根。
韦策图说,他们一直注重人才本地化,99%的员工都是招募的中国本地化人才。截至2020年8月,仅在河北当地就为530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还专门引入高学历研发技术类专业人才30余人。
此外,维特根注重长期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人才项目,不仅为企业人才培养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