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瓜州:小豆腐“磨出”脱贫致富路

甘肃瓜州:小豆腐“磨出”脱贫致富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9 10: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擦把汗、喝口水,天刚蒙蒙亮,忙活了一晚上的马万明要将刚做好的150多斤豆腐送到镇上的菜店里。桌上摆着父亲做好的早饭,他照例边吃饭,边和父亲比对订单。

今年27岁的马万明,是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镇扎花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很多城市打过工,迷茫过、无助过,最终在镇上帮扶干部的指引下,回乡靠做豆腐、卖豆腐落脚、立足。

“虽然名叫万明,但自己没读几年书,初中毕业后就跑到外面打工,一直没闯出什么名堂。”浓眉大眼的马万明说起以前打工的事显得有些腼腆,“没学过技术,也不知道回来干什么,有次镇上的帮扶干部来家里给我提到做豆腐的事情,当时就想试一试,没想到真的成了,吃过的人都说我做的豆腐好吃。”

顾客前来购买豆腐

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村民都知道马万明的豆腐好吃,开始向马万明打听豆腐怎么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腰站子镇扎花营村的帮扶干部多次上门沟通、出谋划策,从豆腐坊选址、原材料选择、豆腐制作加工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村领导汪精发更是多次与马万明的父亲一起到县上、镇上办理相关营业手续。

“看到年轻人沉下心学技术不容易,大家对马万明做的豆腐评价很好,我们也用实际行动给年轻人一些实实在在的鼓励。现在镇上也鼓励年轻人回乡学技术,既能顾家也能赚钱。”瓜州县腰站子镇党委副书记汪精发说。

2017年,在腰站子镇党委和政府的帮助扶持下,马万明终于建起了豆腐坊。投入运行后,豆腐产量翻了几番,收入也随着翻了几番。

“马家豆腐坊”靠马万明和父亲两个人打理,根据订单生产,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经过煮豆浆、点豆腐、压豆腐的工序,一直忙到早晨8点,才把豆腐放到三轮车上。马万明去送豆腐,父亲在家泡豆子,两个人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即使这么忙,马万明仍然坚持上网、看书或者向同行请教,豆腐越做越好吃,前来买豆腐的人也越来越多。

马万明父亲正在筛选浸泡好的优质黄豆

在父子俩的诚信经营下,豆腐坊生产的豆腐品质有保障,马万明也成了镇上的“豆腐西施”。加上自家的养殖业,马万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瓜州县腰站子镇,马万明的豆腐坊只是致富路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腰站子镇充分发挥“党建+”优势,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实现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在发展培育特色种养殖业的同时,加大劳务输转,鼓励发展“五小产业”,多举措提升脱贫质量。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们腰站子镇实行脱贫激励机制,鼓励贫困户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五小产业’可以申请小作坊补助。像马万明的豆腐作坊,最高可以补助一万元。”汪精发说。

除了马万明,腰站子镇还涌现出“网红卖家”张长青、“养殖能手”甘文龙、“作坊老板”马占国等脱贫典型,他们靠着自我“造血”能力脱贫致富,为村民树立了标杆,潜移默化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力量,跑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速度”。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摄影:杨婧)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