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编纂,1260条内容,102万条意见!6个问答读懂民法典草案

66年编纂,1260条内容,102万条意见!6个问答读懂民法典草案

来源: 东方网
2020-05-25 15: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5月24日报道:今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不仅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同样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这部整整走过66个年头的法律,有哪些特点?它又将如何影响百姓的生活?东方网记者邀请多位从事法律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为您作出详解。

 

7编,1260条,条条与你相关

据新华社报道,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今年5月22日,作为今年全国两会重要内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也标志着66年的编纂工作即将迎来一次“大考”。

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张业遂透露,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7编分别是: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

据悉,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十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部适用于全时空的民法典,也是一部保护个人权利的民法典,更是一部能激发全社会活力的民法典。”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曾参加过民法典草案的编纂等相关工作。他告诉东方网记者,“《民法典》可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吕红兵表示,这部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7编、84章、1260条,字里行间、力透纸背的就是两个字——“权利”。这同时也印证了立法的初心——人民至上。

吕红兵委员 受访者供图

6组问答,详解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草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更全面了解民法典草案的内容及内涵,东方网特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尚伟律师事务所律师黄绮进行解读。以下为记者整理的问答内容。

黄绮委员 受访者供图

以人为本”的“万法之母”

问: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部民法典草案,您会怎么说?

答:民法典可以称之为“万法之母”。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规范人的行为的法律,也是维护人的权利的基本法。它的立法宗旨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

问:这是一部“以人为本”的法律。那么,它如何界定“人”的概念呢?

答:首先,在民法典草案的总则部分,强调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同时,民法典草案明确了胎儿继承权的法律保护。也就是说,民法典草案已经把“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延伸到了胎儿。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权利同样也得到了加强。例如,民法典草案强调了紧急情况下当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义务时,居住地的村、居委或民政部门应该提供临时监护。

所以,无论是腹中胎儿、未成年人、还是成年的自然人,对民法典草案来说,都是大写的“人”。

领先世界的创举——人格权编”

问:您认为这部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答:与全球其他国家的民法典相比,民法典草案的第四编,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项领先于世界的创举。

什么是人格权?“人格权编”中明确了: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荣誉等权为人格权。此外,草案还明确了——人的隐私权也属于人格权,而且明确了死者的人格权也受法律保护。

如果说“人格权编”是民法典草案的亮点。那么“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则是这一编中的显著亮点之一。

“人格权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中,直接回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个人隐私”?草案用立法的方式明确了隐私的范围,这在中国司法史上也是首次。

可不要小看这样的做法,这将对我们日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我们身边常常遇到,却又无可奈何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草案用列举的方式,明确了“个人信息”的范围,除常规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还包含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等。

草案同样也把擅入、窥视、拍摄、收集处理他人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及私密信息都界定为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方式。

作为一名女性法律工作者,我也注意到,人格权编还规定了“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也弥补了我国性骚扰立法的不足。职场女性维护自身权益也有了明确的法律武器。

从司法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的法律也将在司法实践中,提供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老百姓来说,民法典则将为我们的个人权利提供更精确、更广泛、更有力的保障。

怎么看待网络热议“离婚冷静期”?

问:关于民法典草案,网友议论最多的当属“离婚冷静期”这一说法,您怎么看?

答:确实,这次草案中规定的“婚姻冷静期”是一个全新的法律规定。

从其表述来看,草案的第1077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根据此前的法律,在协议离婚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将当场核发离婚证。而草案中提出了“冷静期”的概念后,则将变成在离婚申请后一段时间再核发离婚证书。且要求双方应当亲自到登记机关申请领取离婚证,否则视为撤回离婚申请。

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了维护家庭稳定,避免“闪婚”“闪离”的一种做法。但同样重要的是,设“冷静期”也是从保护家庭中其他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的。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我王者荣耀的账号谁来继承?”

问:民法典草案的继承编,同样备受关注。网络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我王者荣耀的账号谁来继承?”结合民法典草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

答:此次民法典草案的继承编里对继承人丧失继承权部分增加了被继承人的宽宥,以及遗产管理人的内容,完善了继承法。

此外,继承编中还有不少其他亮点,例如,订立遗嘱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根据此前的法律,公证遗嘱是效力优先的。但现实中,一些客观情况下,立遗嘱人无法到公证处进行公证遗嘱,这也将导致无法按照立遗嘱人的心愿变更遗嘱。

如今,民法典草案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充分尊重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同时增加了录像、打印等新的遗嘱形式,让立遗嘱人表达遗嘱意愿的方式尽可能不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也是更加为“以人为本”的体现。

《民法典》对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问:不难看出,民法典草案几乎全都是围绕“人”展开的,那么,对于同样由“人”组成的社会,民法典草案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首先,我认为,民法典草案将会大大激活社会的活力。

“活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社会的活力。在草案的合同法编中,出于适应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草案对电子合同订立、履行等特殊规制做出了规定,以立法形式肯定了电子合同的发展前景。这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商务活动,同样也对经济社会的高效流通、法律保障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民法典草案还将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对于民法典来说,它将原来的多部单行民事法律进行了合并,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我们可以看到,在修订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全新的内容,不断精进和完善着这部法律。当前的这部民法典草案可以说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

这无疑也是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水平的最好体现。整个过程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同样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在我看来,一部好的法律,应该成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引领,符合社会道德观和公序良俗,体现正向社会价值观,而这部民法典草案正是这些方面的典范。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