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点赞
访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

为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点赞
访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1 09: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实施“互联网+水利”,助力农村供水安全。宁夏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智慧水利部署,实施“互联网+水利”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依托宁夏政务云中心、“宽带宁夏”等公共资源,建成“智慧水利”“云、网、端、台”基础架构,打造了城乡供水、现代灌区等一批数字化典型。“互联网+农村供水”是智慧水利的重要应用,是运用信息化推进基层水利改革的有效探索,主要通过“互联网+”实施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链条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同时结合适配机制改革,有效破解了农村供水“最后100米”的难题,让彭阳县19万城乡群众喝上“同源、同网、同质、同价”的放心水。该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推荐为典型经验及亮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认为,当今,“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互联网+”加速、改善或重塑传统产业的方式,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主要手段。

宁夏中南部各县地处中部干旱带和“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40年前,风沙漫天、沟壑从横、生态脆弱、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就是该区域的代名词。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资源型和工程性水资源缺乏成为制约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长期以来人畜饮水困难。

为改变这种面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扬水水工程,以及人畜饮水工程极大的改变了缺水状况。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近几年宁夏水务部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南部地区推行了“互联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对饮泵站、蓄水池、管网的信息化改造,为农户配装智能水表,实现了从水源、泵站、蓄水池、管网到用水户的全程自动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实现了电脑、手机等远程监测、控制及智能化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用水 “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破解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难题。做到了全管网一张图,PH值、浊度等5项指标在线监控,事故系统自动报警、精准判别和及时准确处置。破解中南部农村居家数量多、分布散、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农户通过手机微信公众服务,就可随时了解用多少水、缴了多少钱。可以说“互联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编织出惠及乡村、保障用水安全的智慧管理新模式,实现了人饮安全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值得点赞!(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