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融,原野间麦苗茵茵,马路干净平整,乡村风光旖旎……近年来,甘肃平凉崆峒区多措并举,共同治理,着力改善乡村面貌,持续优化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宜居、宜游、宜业建设水平,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小厕所 大民生
“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这是千百年来农村厕所的旧貌。
记者走进平凉市崆峒区,乡村随处可见有着光洁的瓷砖、明晰的标识、整齐美观的卫生厕所,这就是如今当地居民乡村生活设施的新标配。
“咱村农户的住宅大都连着农田,我们结合用水条件,改建了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 崆峒区草峰镇张寨村支书周志刚家的厕所和麦田仅有一墙之隔,他移步屋后,掀开三格式化粪池,向记者介绍道,“粪便经过三格式化粪池的无害化处理后转为天然肥料,再由吸粪车引出来就可以直接浇入农田。”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从‘袖手看’到‘动手干’,谁家厕所改得更标准、更漂亮,村民就照着谁家的样式建。过去挖土坑,甚至用灰土掩埋,夏天苍蝇乱飞、蛆虫滋生,尤其下雨时都无处放脚,如今改厕前后的鲜明对比,使村民们不仅切身感受到厕所改造带来的好处,也提高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平凉崆峒区草峰镇副镇长黄涛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9年甘肃平凉崆峒区共完成户厕改造13178座;建成卫生公厕200座;今年以来全区已建成户厕1179座,建成卫生公厕2座。
小举措 大文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平凉崆峒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资4028.47万元实施了包括草峰镇在内的5个泾河沿线重点乡镇污水收集处理一期项目。
去年,崆峒区草峰镇建成了小型乡镇污水处理站。得益于铺设了污水收集管道,草峰街道企事业单位及门店农户均可改成水厕。
“以前家里的污水都是不经处理、随意乱倒,倒完的结果就是夏天发臭、冬天结冰,现在接入了污水管网,不仅做饭、洗漱产生的污水有了去处,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使用水冲式厕所。”平凉崆峒区草峰镇安家村村民李学银高兴地说。
记者来到了安家村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相关设施样样俱全。站区污水提升泵房、综合设备用房、调节池、生化池、地埋式一体化速分SYS处理设备等设施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草峰镇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郑宋成向记者介绍:“目前,辖区内已有94家企事业单位及农户接入管网,排放的污水经过层层处理,最终达到排放标准,对全镇生活环境质量改善有很大提升。”
小垃圾 大环境
“那几年房前屋后到处是柴草,乱石挡道,东一个破棚,西一堆草,天一下雨到处是污水,没法下脚。路上也没个垃圾桶,乱扔乱倒垃圾是常事,现在不一样了,家美人美村也美!”崆峒区草峰镇张寨村村民张春峰说。
据记者了解,自2018年起,平凉崆峒区与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平凉市崆峒区农村环卫一体化处理项目承包服务合同》,由桑德公司负责对全区17个乡镇230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进行全天候清扫、收集、转运,最终运至海螺水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结合桑德公司的清运工作,我们每个村还设有2名维管员专职负责村级卫生维护。”草峰镇副镇长黄涛告诉记者。
村庄清洁成效如何,农民最有发言权。在张寨村,70岁的张致远谈及当地居住环境开心地说:“这哪里是农村,就像城市一样,有人清扫卫生,家有小垃圾桶,巷道有大垃圾桶,专人清理,好得很!”
人人参与,共同营造宜居环境。今年以来,平凉崆峒区累计发动群众参与9305人次,清理垃圾1.85万吨、清理村内水塘27口、村内沟渠393公里;整理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2071处;张贴宣传标语524条,发放宣传资料21141份,整治乱贴乱画及墙体广告1554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4.6公里,村庄绿化美化4348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48247棵,安装太阳能等公共照明设施86个。
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通过小举措展现社会大文明。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摄影: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