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彭阳县新集乡白草洼村户均养牛5头以上,20头以上有20多户,并拥有4个家庭牧场。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0940元。
这一组鲜活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脱贫故事,而白草洼村民脱贫的秘诀,就是靠念牛经发牛财。
过去,牛只是耕地的畜力,农户家里一般养两头,播种、犁地,年复一年没有重样,务农是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思路决定出路,摆在白草洼人面前的,是如何找准致富项目。2015年,白草洼村针对有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帮助申请贴息扶贫贷款,户均购进3头基础母牛,统一建设牛棚,组织养殖培训,开启了养牛脱贫路。与此同时,借着村里相继开工的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自来水入户、道路硬化等项目,村民家里修起了亮堂的砖瓦房,告别了泥泞的黄土路。
2014年,村民李廷付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村干部了解到李廷付本人也有养殖肉牛增收的意愿,只是苦于没有资金的情况,积极联系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为他申请了5万元免担保无息小额贷款。从3头基础母牛开始,李廷付第一年纯收入一万多元,2016年就脱了贫。如今存栏7头牛,年纯收入5万多元。
走进他家的牛棚,里面的7头西门塔尔牛,虽然大小不一,却个个膘肥体壮。
李廷付在为牛准备“口粮”
说起养牛,李廷付有自己的一套经验。牛鼻子没汗,肯定生病了;气胀,可能是喂草料多了;食胀,可能是喂颗粒饲料多了;新买回来的小牛,5个小时内不能给水喝,不能给料吃;吃饱食,睡暖圈,一天多长两斤半。
“养牛比种地强太多了。”尝到甜头后,李廷付养牛的信心更足了,他积极参加村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牛越养越好。他把家里的15亩耕地全种上青贮玉米,给牛当饲料。
李廷付用磨碎的玉米粒和粉碎过的玉米秸秆喂牛,不喂有添加剂的饲料,因此他家的牛肉质好,不愁销路,本地和甘肃平凉客商上门收购。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了存款。
2018年,李廷付购买了一辆小轿车,出行更方便。
“扶贫政策让我家经济条件好多了,现在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两个孩子安心上学,他们再也不用为零花钱发愁,也能吃上自己想吃的水果和零食。”李廷付说。
贫穷,不怕!就怕没有改变贫穷的决心。村民杨廷花有一股要发展的“牛劲”与一颗要致富的决心。
要实现脱贫致富,需要有稳定增收的产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5年,精准识别产业发展意愿时,杨廷花毫不犹豫选择了养殖业。很快,杨廷花便如愿以偿,贷了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在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修建了一座牛棚,并购进5头牛育肥。经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他家仅凭养牛一项收入两万多元,顺利脱贫。
几年来,他在摸索中掌握了牛饲料的最佳配比,牛的常见病预防,甚至防疫、给母牛接生也能轻松应对,成了真正的养牛能手。
“年龄大了,我和老伴儿出不了门,就打算在家养牛,让两个孩子到外面去打工,我们过上像样的生活不成问题。”杨廷花很有底气。
李廷付和杨廷花,都是白草洼村依靠养牛摆脱贫困的典型。
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少不了年轻一代的身影。90后村民海小军是白草洼村家庭牧场的创办者之一。
2017年,海小军辞掉银川一家化工厂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了“牛倌”。
海小军在家庭牧场忙碌
从最初的3头肉牛起步,5头、8头、10头……就这样一直发展到如今存栏43头的规模,海小军用了4年时间。
他和妻子马占芳十分忙碌,每天不到六点就会起床加工饲料、喂牛、打扫牛棚。
在他的小院里,秸秆堆得像小山一样,“这些还不够,现在牛多了,吃得也多,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收秸秆。”海小军说。
海小军给记者算了笔账:买进一头架子牛1.5万元,育肥6个月可卖2.3万元,除去饲料等费用,可赚3000元至5000元。去年他一共出栏了40多头牛,再加上养母牛,每产一头牛犊奖励500元,赚了20多万元。
“经过这几年边养边学,现在基本的养牛技术已经掌握了,目前存栏43头,其中14头牛可以出栏。”海小军说着露出了笑容。
海小军目前拥有5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牛棚各一栋,今年,他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再建一栋300平方米的牛棚,扩大养殖规模。
白草洼村牵住了“牛鼻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家家户户养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让村民向脱贫奔小康的大道迈开了脚步。下一步,村里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丰富肉牛种类,并凭借彭阳县青云湾梯田的自然优势,开办农家乐,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生活。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摄影 张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