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河北张北县:扶贫西瓜大棚开工了

公会镇西瓜大棚种植产业园区内,800个标准化白色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甚是壮观。2019年,该园区共有600个大棚投入使用,繁育西瓜种苗24万株,生产西瓜1500吨,惠及全镇1960户贫困户,吸纳180名贫困劳动力打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河北张北县:扶贫西瓜大棚开工了

来源: 河北新闻网
2020-04-07 04: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跨越2600多公里从贵州接回106名技术员

张北:扶贫西瓜大棚开工了

春风和煦,大地回暖。张北县公会镇西瓜大棚种植产业园区内,瓜农们正忙着翻地、立杆、换膜、打田埂、埋滴灌……一切都在园区技术员们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今年受疫情影响,还真怕种不了大棚了,现在终于可以开棚耕种了。”看着技术员到岗了,公会镇大特拉村村民谢美琴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8年,西瓜大棚种植产业园区落户大特拉村,特别从有种植经验的贵州省聘请了百余名技术员来指导种植和传授技术。眼看着进入新一年的育种期,技术员们却不能到岗,3月22日,张北县派出服务专车,经过2600多公里、43个小时的奔波,终于从贵州省接回了106名西瓜种植技术员。

自西瓜大棚落户以来,谢美琴和老公刘佃明便在大棚打工。2019年,谢美琴夫妻俩夏天在棚里打工,冬天看棚,一年收入近6万元。“这可比我以前打工强多了,以前我和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下来,除去房租水电费和生活费所剩无几。”此外,家门口干活儿还让谢美琴找到了归属感。

“我准备今年再学习和熟练一年种瓜技术,明年开始自己干!”谢美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公会镇西瓜大棚种植产业园区内,800个标准化白色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甚是壮观。

“这个产业园区属于‘两区同建’项目,由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出资830万元援建。”公会镇特色西瓜产业项目负责人齐小勇介绍,该园区以县扶农公司为平台,盘活土地流转和大棚租赁资金,实行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做股金、建档立卡户务工挣取薪金、利用大棚租赁资金和股金产生效益的10%建立扶贫基金,以“一平台三资金”的模式运行,通过设立孝善基金、建立爱心超市、设置公益岗位等,助力精准扶贫。

2019年,该园区共有600个大棚投入使用,繁育西瓜种苗24万株,生产西瓜1500吨,惠及全镇1960户贫困户,吸纳180名贫困劳动力打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种西瓜是技术活儿,我们让村民参与进来,既提供就业岗位,又可学习种植技术,将来实现由村民自己包种。”大特拉村党支部书记谢志军说,前两年到大棚务工的本地村民多数只是抱着打工的想法,看到去年收益不错,今年报名参与种植的村民超过50人。

为了不耽误春种,从贵州返岗的技术员们一天也没闲着。“技术员们都已经投入到棚里,带领大家做一系列准备工作,过几天就开始育苗啦。”齐小勇说。

“特色西瓜产业是园区重点推进项目,为了减少疫情的影响,我们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从贵州省专车接回产业技术员,实现了产业工人按时、安全返岗,确保了产业园区能够按时开工。”公会镇镇长王伟介绍,2020年,镇里将在实施空心村治理后的公会镇东号村再建1200个西瓜大棚,目前正在规划设计招标。

“走出去”能就业,“留下来”有岗位。截至目前,张北县政府共派出专车20多辆次,接回企业技术工134人,送出劳务工200多人,确保了8家龙头扶贫企业和3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辐射带动205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河北日报记者刘雅静 通讯员石炎夏、王英军)

(刘雅静)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