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窝”迎来新生活——贫困“土瑶”群众搬出深山后的喜与盼

题:“挪窝”迎来新生活——贫困“土瑶”群众搬出深山后的喜与盼 ”  平桂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袁高长说,目前平桂区“土瑶”群众已搬迁311户1978人,实现就业311户916人,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挪窝”迎来新生活——贫困“土瑶”群众搬出深山后的喜与盼

来源:新华网 2020-04-03 20: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宁4月3日电 题:“挪窝”迎来新生活——贫困“土瑶”群众搬出深山后的喜与盼

新华社记者雷嘉兴

“哒哒哒……”赵增留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现在住房和就业都稳定了,生活越来越好。”38岁的赵增留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一个扶贫车间工作,从家里走路上班只需几分钟。

赵增留的老房子位于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这个村是“土瑶”集聚的六个村落之一。“土瑶”是我国瑶族支系,“土瑶”群众长居深山、生活艰难、贫困程度深。

2019年9月,赵增留一家人住进平桂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华社区,开始新的生活。近年来,许多像赵增留一样的“土瑶”群众搬出大山,住进新居,生产生活方式正加速改变。

记者近日走进文华社区,这里环境整洁、绿化完善。随着搬迁户越来越多,小区人气旺了起来。赵增留住进103平方米的房子,“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赵增留回忆说,过去交通不便,从村里到镇上走路要花三四个小时,“老房子是泥土房,房顶盖的是树皮,每次下大雨都有些害怕。”

稳就业是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赵增留说,搬进新房后,她很快就在附近制衣厂扶贫车间找到工作,“过去主要在镇上打零工,不稳定。现在这里工作踏实多了,一天能挣80元左右。”

平桂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袁高长说,目前平桂区“土瑶”群众已搬迁311户1978人,实现就业311户916人,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袁高长表示,接下来还将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就业扶贫车间,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孩子读书是搬迁户的心头大事。“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走出小区就是学校,很方便。”搬迁户冯贵春说,家里两个小孩就读于社区旁的文华学校,“以前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现在学校这么近,我放心多了。”

平桂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杨辉考介绍,文华学校2018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2019年秋季学期共招生3243人,有效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我们注重民族教育,在文华学校设立民族班。”杨辉考说,文华学校调配懂“土瑶”文化、会“土瑶”语言的教师授课,推进“土瑶”民族教育扶贫攻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的“土瑶”贫困群众安居乐业。不仅教育、就业有了保障,就医条件也有了改善。“我妈已经70多岁了,药一直没停过。”冯贵春说,母亲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以前住在沙田镇金竹村的老房子,外出看病很不方便,“去年把她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小区旁边就有医院,医疗设施比较完善,看病方便多了。”

冯贵春在2018年搬入文华社区,通过自身努力,2019年顺利脱贫。“生活基本不愁,孩子读书问题也解决了,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

搬出大山的“土瑶”群众在新居扎根越来越深。“现在生活稳定,接下来要努力打工多挣些钱,继续改善生活条件,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展望未来,冯贵春信心十足。

(雷嘉兴)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