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好平台 乡村经济新引擎

3月30日,位于会昌县西江镇扶贫车间的兴荣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片繁忙,400多名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加工鞋面。”厂长丁晓燕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扶贫车间管委会干部主动对接、上门服务,帮助鞋厂做好复工备案、报批,只用7天就顺利实现复工。

脱贫攻坚好平台 乡村经济新引擎

来源:江西日报 2020-04-02 07: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30日,位于会昌县西江镇扶贫车间的兴荣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片繁忙,400多名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加工鞋面。“我们2月19日就已经复工,现在已达到满负荷生产,每天产量8000双。”厂长丁晓燕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扶贫车间管委会干部主动对接、上门服务,帮助鞋厂做好复工备案、报批,只用7天就顺利实现复工。

“扶贫车间”,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的一种扶贫新模式,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和很多地方“一村一厂”的模式相比,会昌县西江镇结合本地镇情实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园区式扶贫车间。该镇扶贫车间按照“建设-回购-托管”的模式运营,由专业企业承建,镇政府整合各村扶贫项目资金统一进行回购,再由各村集体资产管理理事会授权委托,成立专业机构统一管理运营。

该镇的扶贫车间既是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便可就业,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又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2年来该镇各村集体作为扶贫车间的股东,通过分红增收260多万元;同时也是初具规模的乡镇级工业园区,目前有16家企业入驻,去年年产值达1.9亿元,实现了贫困户就业、村集体增收、乡镇产业升级一举多得的目标。

西江镇是会昌县北部门户重镇,紧邻厦蓉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工业经济基础。制鞋业是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镇上最多时拥有上百家制鞋中小企业、作坊,但是长期以来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不够、生产安全隐患难消除等问题。2017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投资约6500万元,建设了占地50亩的扶贫基地,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先后引进服装、鞋帽、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6家,共有员工近1500人,乡镇产业经济初步完成转型升级。

每平方米厂房租金仅为2元,前三年税收返还,每个贫困户员工每月补贴300元,员工食堂、宿舍管理均由管委会统一负责……对外地客商来说,西江镇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模式颇具吸引力。“村里帮忙招工,镇里负责后勤服务,我们只需要专注生产,省心很多。” 会昌县盛达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世文说,他之前在福建石狮创业投资办厂,去年被西江镇扶贫车间的政策和服务吸引,选择回乡发展,目前企业经营形势向好,日产3000件医用防护服生产线近期将投产。

在盛达服饰车间里,来自西江镇火星村的平剪工刘件娣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家务农,家中3个孩子读书、丈夫患病,生活十分困难。去年开始,她通过村干部介绍来到扶贫车间工作,每月收入达3000多元,家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受益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西江镇3年来已带动70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全镇只剩最后32个贫困户,今年可以实现‘清零’。”西江镇党委书记何子富介绍,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扶贫车间的发展不会就此止步,目前正在打造扶贫车间二期,计划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将其打造成乡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朱华 通讯员刘兆春)

(朱华)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