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返乡办起“扶贫工厂”

不到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5台机器,6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3月11日,位于黎川县德胜镇东山村的零度针织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李平正在培训新员工。疫情防控期间,李平克服各种困难返乡创业,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赢得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残疾人返乡办起“扶贫工厂”

来源:江西日报 2020-03-18 05: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刘 霞 本报记者 朱 华

不到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5台机器,6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3月11日,位于黎川县德胜镇东山村的零度针织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李平正在培训新员工。这家企业刚刚开工10天,员工都是当地没有工作经验的贫困村民。疫情防控期间,李平克服各种困难返乡创业,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赢得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今年38岁的李平幼年意外摔伤,两个膝盖都被换成了不锈钢做的假膝盖,成为四级残疾。13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又带着妹妹改嫁,家境十分贫困。为了谋生,李平17岁时就外出闯荡,揣着500元钱来到浙江义乌。他在当地服装行业闯荡20年,先后辗转大小工厂数十家,学会了接单、成品制作、销售等一整套流程。随着经验和资金的积累,自己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因为是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李平思虑再三决定回老家办“扶贫工厂”,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他筹集到20万元资金,赊购了机器设备,为义乌两个厂家代加工冰丝袖。李平原本打算等疫情防控结束后再办厂,但是看到当地很多贫困户就业愿望非常迫切,再加上设备和产品销路都已经谈好,因此决定3月初就把这家“扶贫工厂”办起来。

当地贫困户成为李平创业最大的受益者。东山村贫困户李红以前因为要照顾家庭,一直不能外出工作。这家针织企业开工后,李红能够两者兼顾,预计每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到3600元。李平表示,下一步如果发展顺利,他计划继续扩大产能,争取员工达到30人,每年拿出利润的一至两成给员工分红。

(朱 华)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