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心里话:哪能不想家

防疫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心里话:哪能不想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2-12 11:1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2-12 11: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摄影 朱婷婷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抗疫的战场上,有那么一个群体默默守候,他们用行动和力量书写社会温暖,传递社会正能量。

因为有人需要,便有了离不开的岗位,才有回不了的家。

他在这头,她在那头

电话那头父亲来电,传来奶奶过世的噩耗,这边却有自己离不开的岗位,“没事,你就好好值守,家里还有我和你妈,等你换班的时候再回来吧。”平时坚强的男子汉涂永军不由得一阵心酸,整理好情绪继续坚守。

“师傅,麻烦您戴好口罩、下车、35.7度,您体温正常,现在请把车开到消毒点给您的车消下毒” 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卫生院的涂永军回到工作岗位。

隔着临近的疫情监测点的那头,依然重复做着同样工作的还有他的妻子刘志琦,一位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工作者。隔着防护服和口罩看不到彼此的脸,只能在闲暇的空隙间挥挥手,相互之间默默守护。2人来这里执勤已经整整12天,只能将两个孩子送回农村老家让父母帮着照看。

这次换班妻子调到了平凉服务区,由于倒班的缘故,能在家见到的时间也变得少之又少,因为从事相同的工作,彼此之间都很体谅对方。涂永军告诉记者,每天一睁眼,确诊数字都在增长,难免让人震颤,彼此之间相互鼓劲加油成了不可缺少的慰藉。我守住这头,她守住那头,我们就守住了这座城就守住了家,守住了家就守住了幸福。

摄影 朱婷婷

平安归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夜幕降临,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女孩蹲在救灾帐篷门口小心翼翼地吃着泡面,看着记者的镜头朝向她时满脸尴尬。当被问道怎么这会儿才吃晚饭时?她楞了一下,说:“这是我今天吃的第一顿饭”。

作战地点不分地域,作战队员不分性别。38位女孩,24小时值守一线为过往车辆及人员予以登记、测温、消毒。怕浪费防护服,那就少喝水、少吃饭,减少上厕所次数,理由是少吃省时。

疫情始发,他们积极备战。从1月27日来到这里,所测车辆已达5000余辆。他们是由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组成的45人的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团队,驻守在平凉高速收费站东口,日夜奋战。

“把他们带出来,安全送回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霍拓奇表示,我们这些孩子精神状态很好,来之前我院进行防控方案、救治方案的培训学习并进行实践演练,做了充分的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强度确实很大,很多医用物资都很短缺,大家都极力克服,在微信群里大家互相打气、加油,对打赢这场疫情战我们充满信心。

为了全市人民,总得有人上

网络的发达并非总是好事,当这座小城传出平凉市天正酒店集中隔离着一些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时候,社会舆论的可怕有时候就会让你感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平凉市中医医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董燕君告诉记者,一个小伙子刚来这,情绪非常不稳定,嘴里总是说着“我又没病,凭啥要被隔离在这,我的朋友现在都开始怕我了”听了这话很心酸,是啊,只是新冠肺炎的密切接触者就已被区别对待,我们瞬间意识到心理疏导刻不容缓。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要首先克服恐惧心理”。

随着医务室、物质保障区、生活区的逐步完善,我们开始培训学习,分工明确。平凉市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张婕介绍到,在这个集中隔离点,我们迅速建立微信群、公布在这工作的10位医护人员的电话,通过微信、电话询问知晓他们的所需,尽我们最大能力去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和他们聊天、唱歌,让他们感受到被隔离的生活并未隔断关怀。随着相互的了解,他们开始理解隔离的必要性、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情绪状态都不错,我们的工作压力也得到了些许的缓解。

每日扎实清扫、不定点消毒、仔细处理垃圾,给隔离人员送餐、送水果,做心理辅导是这里10位医护工作者的日常,隔离人员是动态出入的过程,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张婕表示,到这里来多少心里有些害怕,也想家,可是作为党员,为了全市人民总的有人上啊。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