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信阳淮滨:小小双孢菇走出绿色之路

淮滨县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农作物种植密集,每年夏秋两季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有40到50万吨左右。”  说干就干,2018年4月,一个投资500余万、建有大棚76个和冷库的淮滨县信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双孢菇基地就落地而成。

【新春走基层】信阳淮滨:小小双孢菇走出绿色之路

来源: 映象网
2020-01-28 1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映象网信阳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符浩)淮滨县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农作物种植密集,每年夏秋两季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有40到50万吨左右。近些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处理农作物秸秆自然也就成了政府部门一件头等大事。怎么“变废为宝”,各级政府都在想办法,出点子,近年来该县台头乡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业发展的路子。

日前,记者在该县台头乡汤坡村的双孢菇基地看到,高高低低的架子上长满了双孢菇,菌床上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长势喜人,棚内水空调产生的水滴滋养着菌菇。生长在智能化空调面包棚中,独特的环境让它们成为了目前市场上最抢手、营养价值高的菌菇。

为何选择种植双孢菇?据双孢菇基地负责人翁少成介绍,“我来台头乡考察时,发现这片废弃的土地如果有效的利用起来,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又到外地考察对比,发现咱们本地有丰富的下脚料,比如麦草、玉米杆、鸡粪、牛粪等,这些材料经过混合搅拌高温处理后,能培育出上等的双孢菇。”

说干就干,2018年4月,一个投资500余万、建有大棚76个和冷库的淮滨县信晟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双孢菇基地就落地而成。

该菌菇基地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工厂化、立体化的循环栽培模式。培养架底部铺着由麦秸、玉米秸秆、玉米芯及牛粪等农业废弃物组成的培养料。这些养料不仅适宜双孢菇的生长,而且出完菇的菌糠,可成为上佳的无公害肥料;经过特别加工,还可制作成碳棒用于灭菌或者供暖;废料中含有的大量菌体蛋白,又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好饲料。“2019年双胞菇基地回收了近4500吨秸秆,极大地缓解了我乡秸秆禁烧工作压力。”台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亚东激动地说。

据介绍,这种特色种植双孢菇产业的特点为标准化周年生产,实行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自动化,产品质量标准化。采用封闭式菇房,利用设备、设施创造出适合于双孢菇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环境,即对菇房内的温度、湿度、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自动化调节,让双孢菇在最适宜的优良环境下生长,从而实现周年四季栽培,提高经济效益。

如今,小小双孢菇已经成为台头乡“响当当”的致富产业。该产业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收益,还可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翁少成告诉记者,“合作社带贫模式一是土地流转,现流转土地100亩;二是到厂务工,拥有固定工人15人;三是吸纳周边群众,到厂灵活就业。我这基地用工高峰期,人员可达120人,且持续时间达30天。下一步,我们公司将把棚子承包给农户,让他们来做,公司按照‘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订单回收、统一购买保险’等‘四统一’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变受人以‘鱼’为受人以‘渔’。

食用菌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产业,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是现代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典范,是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农业转变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兴产业,更是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绿色法宝。

(吴彦飞)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