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 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来,德安县充分激活乡贤这支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打造“乡贤+”基层治理新模式,加速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召唤下,乡贤们全面参与乡事,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形成了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的良好格局。

风乍起 激活一池春水

来源: 江西日报
2020-01-20 07: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德安县充分激活乡贤这支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打造“乡贤+”基层治理新模式,加速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召唤下,乡贤们全面参与乡事,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形成了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的良好格局。

乡贤回归,激扬创业热情

2011年,车桥镇白水村200多名在外创业的游子们建立了“白水人家”微信群,从此这个“群”成了白水村父老乡亲最温暖的家。本着“为家乡建设出份力,为扶危解困献爱心”的宗旨,几年来,“白水人家”累计捐资200余万元。

曾在德安县政府工作的魏建忠,退休后返回家乡磨溪乡磨溪村,热心服务村集体事业,走访农户、收集民情;助力精准扶贫,跑项目、做规划;活跃乡村文化,筹办了当地首届“党建+乡贤”农民联谊会……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头顶“硕士帽”的“90后”新农民邱永乾,放弃大都市高薪工作,返乡带领乡亲们发展“邱菇娘”事业。目前,他们已种植香菇100余亩、木耳50亩,年产食用菌150吨。乡亲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还翻番。

近年来,在德安县城乡活跃着一群乡贤志愿者,他们或捐款捐物资助家乡建设,或成立扶贫基金帮助困难家庭,或以一技之长入户宣讲、传播先进文化……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榜样引领,激起千层浪花

在榜样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贤们行走乡间,参与到乡村发展治理中。在乡村建设方面,“乡贤+中心工作”“乡贤+村集体经济”等结合形式层出不穷。目前,全县已引入小微企业41家,乡贤领办的村级集体经济达20个。磨溪乡继东高山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不但吸纳了26户贫困户,还向贫困户赠送了部分股份。据统计,全县已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29家,创办了27家扶贫车间,吸纳1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高塘乡积极鼓励乡贤参与村社会治理工作,推行“村‘两委’+乡贤+社会维稳”模式,乡贤协会因地制宜,成立了乡贤调解室、治安队、应急救助队,主动参与村“两委”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调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车桥镇九井村充分发挥乡贤维护公序良俗职能,通过乡贤协会、乡贤调解员传承和弘扬乡风文明,开展乡风文明进万家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杜绝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

唯贤是举,激发乡村活力

近年来,德安县积极探索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新机制,通过把工作平台建起来、把服务渠道畅通起来、把管理制度规范起来等方式,强化组织和阵地建设,引导乡贤反哺家乡。

该县依托乡镇村党组织建设,构建完善基层乡贤组织体系。目前,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均成立了乡贤联合会和乡贤协会,乡贤组织实现了全覆盖;按照“有品德、有威望、有见识、有能力、有成就、有公益心”六有标准,把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村干部、退伍军人等纳入到乡贤群体中。目前,全县乡贤共1534人,其中党员乡贤745人;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结合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发挥其补位和辅助作用,引导乡贤积极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

吾心安处是吾乡。乡贤文化让“养在深闺”中的美丽乡村焕发生机,敬乡贤、学乡贤、做乡贤已在德安城乡蔚然成风。(练炼)

(练炼)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