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十大生态产业 培育经济新动能

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后发潜力迅猛释放,得益于该市正在大力发展的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十大生态产业。李荣灿说,从整体上看,兰州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推进顺利,带动作用明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发力十大生态产业 培育经济新动能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9-12-26 17:12
2019-12-26 17: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聚焦政策叠加机遇下的兰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下)

本报记者 程小旭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加上百年黄河铁桥、百里黄河风情线、鲁土司衙门、青城古镇、水车博览园等文化旅游资源,让兰州跻身为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10大“网红城市”之一和全国最受欢迎的10大避暑城市之一。

特别是今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兰旅游。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兰州市共接待游客35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6%,旅游总收入24.77亿元,同比增长15.53%,成为携程网发布的跟团游人气榜首城市。

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后发潜力迅猛释放,得益于该市正在大力发展的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十大生态产业。

发展全域旅游促文旅提质增效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兰州始终把文化旅游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城市景观建设快速推进,网红景点不断涌现,一跃成为国内最火的旅游热点城市和“网红”打卡地之一。近五年来,兰州旅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去年以来,兰州先后在武汉、太原、北京、深圳、重庆、上海等各大城市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的旅游旺季,来兰旅客“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一票难求”“一房难求”的火热局面。

李荣灿说,兰州市近年来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兰州市旅游景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制定《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组建兰州市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建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还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的兰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专门用来支持推动文旅项目融资建设。近三年来,兰州先后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79项,完成投资151.9亿元。

根据兰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李荣灿表示,下一步兰州市将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着力构建由点连线、以线扩面、网状辐射的全域旅游发展新空间,想方设法留住游客,变“住一晚”为“玩一天”,努力实现旅游“快进慢游”、方便舒心,着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旅游项目,着力营造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体育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衍生旅游新业态,着力抓好旅游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努力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中国西北旅游集散地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培育生态产业助绿色发展崛起

2018年1月,甘肃省委作出《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兰州市积极响应,研究出台了《兰州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方案》,并配套制定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产业10个专项行动方案和“一业一策”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作战图和施工图。目前,全市共凝练重点项目264项,计划总投资196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建成项目67项,在建项目155项,拟建项目42项,累计完成投资639.78亿元。

李荣灿说,从整体上看,兰州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推进顺利,带动作用明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18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431.9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5.8%。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458.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1.8%。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点突破、补齐短板,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李荣灿说,力争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对兰州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等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勇告诉本报记者:“兰州市同全国一样,即将进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阶段,发展动能的转换迫在眉睫。兰州提出的以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和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促发展动能转换的基本思路,既符合国家整体战略的要求,又符合兰州市发展的实际。这需要在生产要素主要依靠对象的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内容的转换和区域发展优先重点的转换三个方面下功夫”。

(程小旭)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