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叫“基于眼球控制的智能后视镜雨刷”的项目引发网友关注的同时,不少网友质疑,该装置会不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12月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该项目发明团队成员刘利民处获悉,识别眼球运动的摄像头是放在驾驶员斜上方的,不会影响正常驾驶。目前,这个项目只是大概完成,还没应用在车上,团队成员希望该装置能应用于人工智能汽车。
6名大学生研发眼球控制后视镜雨刷引关注
12月4日,在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举办的2019年电子科技节中 ,一款名叫“基于眼球控制的智能后视镜雨刷”的项目引发网友关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眼球控制雨刷装置是首次在科技节中亮相,该装置主要分主机和从机,主机负责捕捉眼球运动,发现眼球有向两侧转动的轨迹时向从机发送指令,于是从机对两侧后视镜以及两侧玻璃进行雨刷。据该项目发明团队成员,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刘利民介绍,“该装置主要运用于雨天,一方面省去擦拭后视镜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保证后视镜在有需要时保持清晰。”
据介绍,发明团队一共6人,除了队长是大三学生,其余成员都是大二学生,团队成员来自人工智能学院、机械学院、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等各个学院。“我们研发共花费一个多月,刚开始大家一起讨论该装置的大致设想,后来团队进行分工,大家有写程序的,有画线路板的,也有写文案报告的。总之,这个项目是一起合力完成的。”刘利民说。
研发目的为了减少驾驶员负担、减少事故
刘利民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项目几乎花费了所有的本应该用于复习的课余时间,所幸临近期末,课程不多,所以一节课也没落下。 “最头疼的是写不出程序的时候,看着代码快受不了了,还好有大家一起熬夜、一起吃饭、一起解决问题,给艰辛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欢乐吧,” 刘利民说,“因为要经常熬夜、顾不上吃饭,我怕家里担心,所以也没跟家里说。”
研究这款雨刷器前,刘利民和团队成员们做过不少研究,翻阅了不少的资料,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据统计,30%的交通事故原因都是后视镜盲区,而雨雪天对后视镜的干扰非常大。“我们团队的目的是减少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负担,希望驾驶员开车时能集中注意力,借此减少事故的发生。”刘利民说。
而当团队在写代码和画线路板等方面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找不出问题时,团队就会向指导老师郝子强求助,郝老师总会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并提供帮助,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他。
发明团队指导老师郝子强则告诉记者,在整个发明制作过程中,他只是给同学们提了一些建议,“我觉得我帮的忙并不多,这些创意和装置大多都是学生们想出来的。”
装置不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 不下雨时可以关闭、拆卸
雨刷器在电子科技节中亮相后,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不少网友对该装置的开启方式产生好奇的同时,也对该装置会不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产生了质疑。
对此,刘利民说,“不会的,采集驾驶员眼球运动轨迹的摄像头不会放在驾驶员正前方,是放在驾驶员斜上方的,而且不下雨的时候该装置也可以关闭、拆卸,所以并不会出现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问题。”刘利民表示,虽然摄像头捕捉眼球运动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确,有时候驾驶员不小心转动眼球也会出现误判,但是该装置误判的频率较低,后期团队也会对这种误判进行处理和改进。
另外,刘利民介绍,这个项目只是大概完成,目前还没应用在车上,下一步团队计划将该装置应用到车上进行实验。刘利民说,团队希望将该装置应用到未来的智能汽车领域,“智能汽车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该装置能成为人工智能汽车的一个重要功能。”
实习记者 杨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编辑/董伟
校对/李鑫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