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沿红色印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平凉市崆峒区沿红色印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1-29 13: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以先辈的革命精神为出发点,开展宣教活动,先后挂牌命名崆峒山景区、平东工委革命遗址纪念馆、平凉烈士陵园等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阵地。

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场馆、纪念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增强了全区干部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屹立在崆峒区大寨乡老爷山与老北山之间的八孔窑洞,迎着冬日朝阳,,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记者走进位于崆峒区、华亭市、崇信县交界的走进平东工委遗址纪念馆的一孔孔窑洞内,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一段段文字共同追忆自1921年崆峒革命萌芽至1949年平凉解放期间,平凉的中共组织如何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破坏与建立、低潮与高潮、秘密与公开、失败与胜利。

“今年8月,为最大限度保护利用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财富’,大寨回族乡党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平东工委遗址、遗迹、遗物实施了全方位修缮保护。”崆峒区大寨回族乡党委副书记金龙说。

截至目前,修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180余万元,新建宣誓主题广场一处260平方米,维修加固平东工委机关驻地原址窑洞8孔310平方米,恢复布展窑内原貌装饰30余件,布设了以张可夫、李义祥等革命前辈为代表的人物蜡像7座,布展了革命星火、兵运斗争、抗日救亡、迎接解放等爱国教育题材图文宣传展牌37幅。

“平东工委遗址纪念馆为周边地区党员和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提供了实体素材,既实现了红色基因传承,又发挥了革命遗址宣传教育作用,为推动全区红色遗存保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注入了新鲜血液。”平东工委纪念馆党工委委员、副馆长祁玉成说。

平凉十中图书馆内的“海山书报收藏馆”里,有一位收藏家,他叫张海山。年轻时他盼着成为一名可以记录历史特殊时刻的记者,这个愿望却总是与他擦身而过。无法记录历史,不如收藏历史。42年来,他收藏了10万多份各种各样的报纸,6300多册书籍,3000多本杂志。    

2017年7月1日,他的“海山书报收藏馆”在平凉十中安了家,了却了他多年夙愿,结束了平凉无书报馆的历史,也开启了“集报活动进校园”的先河,成为中小学生读书看报的常设公益机构。

而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八里村虎山脚下的农家院里,与虎山墩革命遗址相映成辉的甘肃省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平凉虎山红色乡村记忆博物馆也散发着它的独特魅力。

它的主人是父母早逝、吃百家饭长大的虎山农民田军。

从最初在村里的“扫荡式搜罗”,到买电脑、查资料、学历史,去全国各地参观博物馆。几十年下来,军刀、发报机、装粮袋、红药箱、马鞍子、袖章、塑像、文书、丝织画、油画、玻璃画、雨伞等挂满了墙壁,摆满了桌台;石磨、棒槌、织布机、农耕器具等民俗藏品成了“座上客”。

2017年,镇上搞危旧房和文化乡村项目建设,政府改造了他的老房子,田军整理了“家当”,在自家的平顶房上搭建了二层活动板房,并给二楼顶棚安装上透明的玻璃瓦,把藏品都摆了出来,邀人参观。

2018年,在崆峒区的推荐下,田军的博物馆争取到民俗文化大院项目,得到50万元的建设专项资金。他决定对博物馆进行大规模改扩建。

今年7月1日,博物馆正式落成,并挂上了“虎山红色乡村记忆博物馆”的牌匾。田军的全部私藏分别被摆放在了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乡村记忆、安口陶瓷、红色记忆5个展厅,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已有1.7万名游客和360个党支部来这里参观、开展主题教育。

田军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不能离红色历史越来越远,他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人们记得当年的那些人和事。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摄影:梁璐)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