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旧教室到标准化教学楼,从泥土地到塑胶操场,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多媒体设备……平凉市崆峒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近年来,崆峒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出了累累硕果。
办学软硬件环境大改善
“我们上小学那会儿,条件很差,教学楼的玻璃破了用塑料纸糊上,桌椅都是水泥砌的,课程也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50岁的草峰镇农民张银梅告诉记者,“农村教育条件逐年改善,如今农村学校是最美的风景,我的孩子们现在上学很幸福。”
近日,记者走进崆峒中学,崭新的教学楼,色彩明丽的户外运动场,一流的配套设施……标准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近年来,该校认真贯彻‘不忘教育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的办学理念,针对校际之间和教师能力的差距,开展‘课堂教学大赛’、‘帮扶支教、联校走教’等一系列活动,教育教学面貌得到了巨大改变。”崆峒镇学区主任沈永杰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结合省、市、区民办实事项目、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强学校宿舍和食堂硬件建设,全面改善了农村中学寄宿条件,引导学生到校内寄宿,教育供给侧改革呈现加速度。2020年,全区计划实施教育建设项目57个,总投资8034万元,为加强资金筹措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持续扩大教育投入总量做好了充分准备。
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认真读书,长大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崆峒区广成学校三年级“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坚持梦想 砥砺前行”主题班会的召开,激励了学生们的爱国心。“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孩子们息息相关,作为光荣的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我将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崆峒区广成学校老师李倩楠告诉记者。秉承“以人为本”改革理念,运用校本课程丰富活动载体。近年来,崆峒区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增设各类器材设施,在各学校开设书法、中国画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的课堂教学,借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素质。通过组织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立起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摄影:祁秋谨
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这里的学生们太可爱了,他们注重实践,将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并且课堂气氛也非常好。”这是在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跟岗实践学习一周姚欣老师体会最深刻的地方。为了让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崆峒区通过2019年东西部协作计划,派遣教师435人次赴天津河西区跟岗实践学习,寻找差距,培养教师,提升质量。
用古人的方式吟唱诗词,画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以不同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平凉十中的学生们从天津市环湖中学任教21年的杨富恩老师那里掌握了课程学习的新技能。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多年来,崆峒区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育先进典型层出不穷:35年,12000多个日日夜夜,用不悔青春书写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的崆峒区柳湖镇纸坊沟小学教师张惠霞;为了不在讲台上露怯,把教案背下来脱稿讲课,一讲就是30年的平凉二中教师张立中;充满大爱,热衷教育公益的乡村教师王小平……
近年来,崆峒区深入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标,对有辍学动向和苗头的学生加大力度劝返,同时落实好“两免一补”等学生资助政策,办学条件得到了大的改善,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工作已经从“有学上”迈入到“上好学”的新阶段。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