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融媒】崆峒区:拔穷根 改穷相 换穷貌 初心不改为脱贫

“我们开拓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入股配股、托管代营、固定分红的办法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现在合作社成员人年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崆峒区委、区政府的初心和使命。

【崆峒融媒】崆峒区:拔穷根 改穷相 换穷貌 初心不改为脱贫

来源:新崆峒 2019-11-21 10: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我们开拓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入股配股、托管代营、固定分红的办法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现在合作社成员人年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近日,崆峒区大寨乡开拓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马秀英兴奋地告诉记者。据了解,自2014年崆峒区大寨乡开拓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带动了大寨乡和周边乡镇贫困户脱贫致富,稳定增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崆峒区委、区政府的初心和使命。当前,崆峒区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该区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坚决打赢脱贫战作为主题教育惠民实事之一,对标对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贫困村户发展条件,培育壮大多元扶贫产业,提高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5个贫困村、3309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退出初验工作,用脱贫实绩验证了主题教育的实效。

拔“穷根”。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结合产业规划、人文条件等优势特点,坚持‘种好玉米养好牛、发展劳务促增收’的产业思路,通过牛产业发展各类扶贫措施,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养牛的积极性,使肉牛养殖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大寨乡副乡长贾伊林告诉记者。

近年来,崆峒区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坚持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将牛产业确定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首位产业”,在全区范围内初步实现了“养牛能挣钱,脱贫不用愁;母牛养得好,小康路上走”的牛产业扶贫新路子。坚持不懈建基地、扩规模、提质量,帮助每一个养牛户“念好牛经,发好牛财”。据统计,从2017年至2019年9月,崆峒区养牛户增加了1500多户,基础母牛存栏增加了1.4万多头,有3124户贫困户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占全区脱贫户总户数的28%。目前,牛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伴随着果、菜等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产业收入已占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改“穷相”。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事关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今年以来,为解决崆峒区泾河川区和南部山区贫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该区计划投资7063万元,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四十里铺水厂建成已经40多年了,由于很多设备年久失修,对供水造成了影响。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下,天津市河西区提供的643万帮扶资金,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现在水厂的供水能力大大提升,解决了一方百姓的吃水问题。”平凉市长盛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福太介绍。据了解,该工程建成以后,将惠及四十里铺镇、大寨乡、白水镇9000多个农户,3.07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彻底保障。

想致富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让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畅通了,农村经济才可能被盘活,农民脱贫致富才有希望。近年来,崆峒区坚持交通先行发展战略,全力破解影响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瓶颈短板,精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民生交通项目,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赢。2019年,该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计划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项目约32.17公里;完成县乡道安防工程12条路段200公里;完成水毁维修项目4条。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大动脉,以乡村公路为支脉的城乡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换“穷貌”。自2015年起,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崆峒区便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使生活在村镇边缘、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的深度贫困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通上了动力电。

在上杨乡新庄湾村,记者看到乡村通道路面平整绿树成荫,村部文化活动广场设施俱全,农村公厕墙壁洁白干净卫生,小康屋倚着青山傍着绿水,处处都是一派幽静宜居的农村新气象。昔日农村摇摇欲坠的土砖瓦房、杂草丛生的泥土路、随意堆放的木柴垃圾等农村环境“老大难”情景面貌已经成为远去的记忆。

“我们搬到新盖的小康屋,房子大,门前宽大的柏油马路,门口的花,风景特别好。现在,我养了些大雁、火鸡和土鸡,一年收入还不错,好着呢!”初冬时节,46岁的上杨乡新庄湾村村民马俊有站在窗明几净的新房子里,与记者细数近几年的变化倍感满足,脸上乐开了花。

近年来,崆峒区委、区政府以“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打赢易地搬迁攻坚战”为口号,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最根本的举措,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村庄规划、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相结合,重点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采取提弱项、缩差距、补短板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据了解,2016年—2018年,该区完成了“十三五”搬迁任务,同时对同居住地的非建档立卡户361户1520人进行了搬迁安置。

崆峒区扶贫办主任科员孙晓勇告诉记者,“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守好扶贫初心、担好脱贫使命,实现了‘三大提升、一个全面完成’,即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更加整洁靓丽,宜居度大幅提升;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扶贫产业支撑力大幅提升;解决急难事,化解矛盾纠纷,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崆峒区各级各部门坚定脱贫信心不动摇、咬定脱贫目标不松劲,认真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理念,始终保持打攻坚战的状态,久久为功、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魏丽)

(魏丽)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