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亩茶 萍乡武功山的“扶贫经”

”  据统计,在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像刘德学、刘德顺这样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机制再就业的有500多人。据统计,2019年,仅万龙山乡茶叶产业化暨一户一亩茶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公司租赁100亩,新建100亩,村户关联600亩,目前已打造了800亩。

一户一亩茶 萍乡武功山的“扶贫经”

2019-11-21 07: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走进萍乡武功山槽下村石棚里,“一户一亩茶扶贫产业项目”11个大字映入眼帘,在积翠如毯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翠绿的茶园,一垄垄茶树修剪整齐,以舒展线条纵横交错,排列有序,壮观而优美。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扶贫办副主任谭相京介绍道, 截至目前,参与茶叶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达400余户,今年新增茶叶种植面积近千亩,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提出了扶贫产业“一户一就业、一户一亩茶、一户一客房”工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顺利实现了961户3148人脱贫,6个省定贫困村退出;2019年脱贫75户20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73%下降到2019年的0.61%。

萍乡武功山东江村枫坪组“东江公社”。张志斌摄

一户一就业 让贫困户变身“工薪族”月月有收入

萍乡武功山大江边村村民刘德学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曾担任过15年代课教师,1998年受打工潮影响南下打工,辗转多年后,因缺技术回到家乡武功山做起了挑夫。“挑夫有一日没一日,收入很不固定,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现在我年龄大了做不了。”刘德学说。

2017年6月,通过参加管委会组织的技能培训,刘德学从事起旅游服务岗位,现在在武功山景区的一滑草场工作。“旺季每月有2400元左右,淡季有1800元左右,一年有固定收入2万多元,现在自己也变身‘工薪族’了。” 聊起现在的工作,刘德学这样说道。

同村的刘德顺是2015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一直在煤矿打工,2017年7月,技能培训后,村委会推荐刘德顺到刘德学工作的这一家滑草场工作,谈起现在的工作生活,他这样感叹道:“‘漂’了一辈子,终于在家里找到了归属感,现在每个月有固定收入,一年有2万多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据统计,在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像刘德学、刘德顺这样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机制再就业的有500多人。

“对新就业的贫困户统一开展岗前培训,对于从事旅游服务的岗位,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联合雇用企业定期组织岗位教学,实现员工‘造血’‘输血’紧密承接。”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扶贫办主任朱子明说,全区在旅游公司、酒店等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务工的农民25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两成以上,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

“全区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率达到100%,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00%就业。”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钟伟说。

据了解,管委会每年从门票、索道票收入中提取5%的资金,设立了扶贫公益基金,用于奖补238个扶贫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区已安排各类扶贫专岗334个,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专岗307个。近五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岗位预留,吸纳了当地600 多名贫困劳动力参与景区建设和日常维护,每年累计提供岗位100余个,每人每天收入超过100元。

一户一亩茶 让贫困户既“富脑袋”又 “富口袋”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传统的制茶技术,“万龙松针”“武功绿荫”等高山有机绿茶是江西省的名优品牌。

为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增强产业就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推行“一亩一户茶”扶贫产业项目,实行政府和村集体经济出资建设,乡农垦公司+龙头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营模式,由农垦公司牵头、龙头合作社负责总体经营管理,贫困户入股受益。同时,建立了贫困户优先安排在茶园就业、优先贫困户土地流转、新增一亩奖补500元、常年提供技术指导、保底收购贫困户他们的生活信心。” 南岭村村主任李元清说,贫困户种茶提供免费的苗木,提供常年的技术指导,保底收购鲜叶,多种植还有奖励,现在村民种茶热情大大提高,村茶园面积已达800多亩。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李水清说,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发动机”,一户一亩茶产业扶贫项目以贫困户增收为目的,按照“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路径,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脱贫,实现“输血”向“造血”的有效转变。

据统计,2019年,仅万龙山乡茶叶产业化暨一户一亩茶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公司租赁100亩,新建100亩,村户关联600亩,目前已打造了800亩。

一户一客房 让贫困户“民房变客房”致富奔小康

走进萍乡武功山东江村枫坪组的“东江公社”,门口的“在东江 体验慢生活”的8个字格外醒目,一排排以公社时期风格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与外立面装饰风格相辅相成的是,内部装潢融合了乡村文化和知青文化,精致典雅,“文艺范”十足,这是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实施“一户一客房”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东江公社是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通过改造闲置村委会办公楼和东江小学原教学楼为民宿接待点,壮大村集体经济。主要以“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利润以村集体和贫困户按五五分成,村集体分红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目前,公社建设客房15间,活动室1间,多功能室1间。

“旺季时客房天天爆红,一天有两三千元收入,月均收入有4万多元。”东江村村支部书记欧阳源招说,公社的收入村集体和贫困户五五分成,村贫困户不仅有分成收入,还能优先在公社工作,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据统计,“东江公社”不但每年增加了3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安排了7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工资收入2万余元。合作社还拿出40%的利润分给该村无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户,使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

在龙山村村民钟金元家里,一大批从上饶市到武功山徒步的驴友住宿钟金元家,钟金元女儿在忙碌着为他们办入住手续,有部分驴友在他家的农家乐餐桌上吃起了农家菜。

“萍乡武功山这几年民宿发展得非常快,2016年我来武功山徒步时,住宿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方便,设施很完善,住得很舒心。”从上饶市到武功山徒步的驴友付金平说。

钟金元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基本上靠打散工生活。随着武功山全域旅游的推进,旅游人气的火爆,钟金元把自家的民房改成了民宿。“现在旺季每个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一年仅民宿收入可达2万元。” 钟金元扳着手指算起了一年的收入:工资收入有5万元,生态补偿金2131.25元……现在我年总收入超过了6万元,感觉到生活越过越甜了。

“通过“一户一客房”的推广,2019年,全区民宿客房达到了300余家,解决贫困劳动力300余人。”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景国成说,“民房变客房”不但盘活了贫困户的闲置资产,增加了固定资产收益,还有效解决了部分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经营理念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题。

“脱贫攻坚必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产业扶贫新模式。”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李水清说。

(张志斌)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