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晓梅:大山深处的爱心传递者

翻过一座座山,循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便映入眼帘。”  2013年,她促成“良知公益”机构在北更乡建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85名贫困儿童每月可得100元助养金,直至大学毕业。

蒙晓梅:大山深处的爱心传递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9-11-18 10: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德耀中华】

翻过一座座山,循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便映入眼帘。

北更乡“九分石头一分土”,这里的人们世代过着石头缝里刨食的穷日子。生长于斯的蒙晓梅自幼失怙,奶奶双目失明,一对好心人收养了她,但后来养父上山砍柴摔断了腿,养母又罹患乳腺癌,生活雪上加霜。

蒙晓梅吃着百家饭长大。上小学时,她站在村小学教室窗外靠“蹭课”上完了一年级,所幸在乡亲和爱心人士的援助下得以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用教育改变大山的贫困面貌。

1991年,蒙晓梅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代课教师,之后通过不断深造学习修完大专学业,2008年通过考试转为公办老师。一路走来,蒙晓梅心中的信念始终不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尽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出彩的人生。”

蒙晓梅至今记得第一次助学的情景。1991年秋季学期,班上有一位学生一直没来学校。蒙晓梅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找到这位学生的家,当看到学生一家吃的是“猫豆拌稀粥”时,她一切都明白了。

这位学生的妈妈向蒙晓梅倾诉苦衷:家里实在没有能力供孩子继续读书了。感同身受的蒙晓梅对家长说:“明天送孩子去学校,学费我来解决。”她向3个亲戚朋友借了200元,帮助那名学生重返课堂。

从那以后,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蒙晓梅利用课余时间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北更乡所有的村屯,都留下过她的足迹。

2010年12月,广西“良知公益”机构到北更乡中心小学走访,蒙晓梅从此加入志愿者队伍。那一年,她联系公益机构,给当地贫困儿童发放价值10万元的300个“温暖包”,让贫困儿童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孩子们因为有了冬天的衣服,笑得很灿烂。”蒙晓梅动情地说,“知道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愿意帮孩子们,我就想在公益路上走下去。”

2013年,她促成“良知公益”机构在北更乡建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85名贫困儿童每月可得100元助养金,直至大学毕业。如今,助养站服务范围拓展到忻城县同样贫困的其他乡镇,每个乡镇约20至30名贫困儿童获得资助。

为保证爱心行动的公正透明,蒙晓梅会把每一笔爱心款物的去向都登记好。8年间,她为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近200万元,资助贫困师生500多名。

“小学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蒙晓梅说,“小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影响孩子一生,作为老师,能为山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光荣。”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李丽雯)

(周仕兴)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