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黄文秀”,当代“时传祥” ——兰州市安宁区环卫工人李凡存

身边“黄文秀”,当代“时传祥” ——兰州市安宁区环卫工人李凡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1-13 19: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他长得既不英俊,工作也不让人羡慕,但通过勤奋的工作,即便是最脏最累的岗位,也会因心灵的纯美赢得人们的尊重。

他叫李凡存,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2004年5月参加工作,选择了平凡而崇高的环卫岗位,成为兰州市安宁区环卫局肥料队1名普通的装卸、疏通工人,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15个春秋,任劳任怨,不怕脏和累,从事公厕吸污清掏工作。整整15个春秋,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把美好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执着追求的环卫事业。

当时由于安宁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正值青年的李凡存毅然选择了工资微薄、工作辛苦的环卫工作。

刚在街上干疏通、清掏时,总是红着脸,把工作帽沿压得很低,低着头默默地作业,担心熟人遇见,亲朋好友也不赞同,劝说:“干什么不好,偏去掏大粪”。在以后实际工作中,他才亲身体会到环卫工作的艰辛和其中的酸甜苦辣,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还不被市民群众理解,以至于受一些委屈。单位领导、同事及时地帮助他,以环卫工人的杰出劳模时传祥的先进事迹感染他,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教育他,使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与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只是分工不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这样,李凡存当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城市美容师”,任劳任怨地工作在环卫战线上。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凡存成天围着安宁区70多个厕所转、长年奋战在疏通下水道、清理化粪池的最前线。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他却要钻到下水道里用手去抠结了块的油污,手上生了冻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夏天,热浪滚滚,暑气逼人,汗流浃背,衣服全被汗浸湿。

李凡存深刻的记得第一次清挖粪池时,粪池口涌出的刺鼻气味熏得他睁不开眼睛,干活的时候战战兢兢特别小心,生怕粪便溅到身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的李凡存心里都充满委屈,更担心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因为工作原因,李凡存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味难闻,怕别人嫌弃,一般不轻易和人接近,大概三四个月后才渐渐适应。这一干便是14年,他说:“别人都说臭,现在他却闻不到,估计不敏感了”。李凡存还说,“这活虽然脏累,但是能方便老百姓,我干着很带劲。”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李凡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夏天,金牛街公厕化粪池出现了堵塞,掀开化粪池的井盖,一股剧烈的臭气迎面袭来,其他同事都纷纷向后退缩,而他举着吸粪车粗粗的管子伸向池内,用大棍子在池内用尽全身的力量翻搅,因为这样才能使管子更好地将粪便吸进车内,就在这时,因为管内压力过大管口螺丝脱裂,粪便顿时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四处喷溅,但此时的他还是依然双手紧紧抱住管子,等同事紧急关闭阀门后他已经成了“黄人”。事后李凡存说:“我都习惯了,车上有水,随时可以冲洗。”

2015年春天,清掏化粪池的李凡存在安宁堡小学清掏化粪池的时候因高压水车水管爆裂,导致水管枪头乱甩,李凡存为了其他同事的安全,强行将乱甩的枪头抱住,谁知道枪头的压力过大,导致乱甩的枪头甩到李凡存的右眼球上,导致右眼球视力受损。像这样的工作经历,在李凡存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也正因为李凡存这种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肥料队里所有人都夸赞他是肥料队的“老黄牛”,肥料队全体工人推荐他为班长,在这样的队里当班长与其说是多了顶“官帽”,不如说是平添了几分责任。

14年来,他从“小李”变成了“老李”。14年过去了,李凡存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只要有人需要,自己脏点累点没关系”。在多年的肥料队当疏通工的生涯中,李凡存不但一直挑战着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而且也在默默承受着世俗偏见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心灵痛苦。

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原本性格活泼的儿子放学回到家,忽然变得沉默寡言,小嘴撅着,眼角还闪着泪花,象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追问了好半天才得知,原来在学校有小伙伴背地里说他爸爸是个掏粪工,瞧不起他,就连他最要好的同学都躲着他,不愿和他玩了。得知了事情的原由,李凡存也是禁不住地两眼一热、鼻子发酸,想想自己干了这一行,竟要连累孩子被人看不起,自己亏欠爱人和孩子太多了。但他不希望孩子从小就爱慕虚荣,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就得加以正确引导。虽然他没有文化,可他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掏粪工时传祥的故事,说明不管干什么职业,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好事,就是光荣的,就值得去好好干。儿子懂事地点点头,表示一定支持爸爸的工作。自打干掏粪工这一行以来,李凡存不知忍受了多少人的白眼和不屑,听惯了闲言碎语、冷嘲热讽,可他心里总是充实的。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