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设全国第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凭什么?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将建设全国第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凭什么?

来源: 南方日报
2019-11-13 08: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将建设全国第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凭什么?

盛会将至,深圳也以全新身份再度与全球会面。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一重大机遇引发各界高度关注。然而,一系列利好下,被誉为中国“创新之都”的深圳,依旧存在诸多短板。如何补齐短板,通过各项政策、计划,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也令各方充满期待。

把握新方位,走好下一程,正值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开幕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带您一起见证当下创新之都的光芒与努力。

1 为什么是深圳?

创新资源多、条件好、潜力大

“深圳多年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意见》明确提出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让不少深圳科技界人士发出上述感慨。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为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武汉、成都、西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争夺“第四城”。

此次“第四城”被深圳拿下,在众多受访专家看来,源于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多、条件好、水平高、潜力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占据了领先位置。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185家,总量达14415家,仅次于北京。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与世界最高水平的以色列相当。2018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万件,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这些年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全国城市中最为成功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圳的科技创新引领全国。

宋丁表示,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独特地位,比如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将近一半,而这些科技研发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层面。深圳培育了诸如华为、大疆、中兴等一大批国内最强大的科研型企业。同时,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每年的高科技增加值达到上万亿元,这些都奠定了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前沿地带的基础。

而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看来,此次《意见》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未来这个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核心设施会向深圳集聚,深圳也将加速培养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极,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这一观点得到多位专家认同。在专家们看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对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的‘关键作用’就是为深圳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这会对深圳和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改变,推动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如何补短板?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迎来主力军

尽管成绩突出,但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深圳的短板也极为明显。

比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高等教育与基础研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深圳是一线城市中唯一没有985、211大学的城市。宋丁认为,在科技研发创新领域,深圳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研究十分薄弱,这与其他一线城市完全无法相比。

“基础研究就像是人类社会的灯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带有源头创新性质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切科技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源头。

“深圳创新要往源头走,最核心的还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学。在源头创新的同时,产学研全链条创新,才能不负重托。”

令人欣慰的是,眼下深圳也正在发力于此,深圳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使其作为“主阵地”中的“主阵地”,成为先行启动区。

目前,光明科学城已确定引入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研究六大科学装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已选址光明。

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省南方量子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营运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等一批科技机构项目已经先后落户、签约。

记者还了解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建设方,正积极加快启动区建设方案实施,首批两个项目:国有储备用地和福保生活服务公司用地(城市更新)计划在年内开工,为科研项目开展提供用地空间。

此外,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实力也不可忽视,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都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数据显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有科教机构创新载体350家,拥有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两家省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同时还有7所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校企联动正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输送强劲动能。

3 如何辟新域?

5G、人工智能等将迎一批重大创新载体

不久前,深圳第1万个5G基站在华强北落成,华强北街区实现了5G全覆盖。

而伴随华强北5G生活体验街区的建成,目前深圳已实现福田中心区、南山科技园区、宝安中心区、坂田华为基地等区域5G信号的连片覆盖。

下一步,深圳将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继续全力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以网络促进应用发展,以应用带动产业腾飞,推动5G网络、技术、产品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医疗、公共交通、购物消费等民生领域,让深圳市民切实感受到5G带来的生活便利。

在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看来,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性驱动技术,这些重大创新载体的建设,将为深圳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上述背景下,深圳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正实现动能加码。

在深圳西丽,一个以这座城市别称命名的实验室内,18位院士正成为驱动源头创新的“十八罗汉”。

“过去一年,鹏城实验室快速推进各项工作,体现了新的深圳速度。”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告诉记者,实验室从零开始,按照国际实验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已成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和量子计算五大研究中心,建有三大科学装置,部署云脑开源平台与智能应用项目等八个研究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诺奖实验室9家,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国家级116家,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有效提升了综合创新能力。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圳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在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领域,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4 如何再“松绑”?

从人物集群到产业集群助推深圳创新加速

鼓励科技创新,就要下大力气给科研人员“松绑”。

2018年度深圳“市长奖”日前揭晓最终答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获得这一殊荣。

据了解,他们也成为深圳自2002年设立该奖项以来的第27和28位获奖者。

“在深圳‘市长奖’的获奖者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是企业家。这说明企业家本身具有创新意识,也说明在深圳的科技土壤上,科研和产业结合得非常好。”中国综合开发(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这种领军人物,会形成创新的企业家集群、科技人物集群。有了人物的集群,才会有产业的集群、创新的集群。所以,每年深圳市政府表彰一群重要的科技界人才,会形成一种人物示范效应,鼓励更多人去进行科技创新。”郭万达说。

郭万达表示,在当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很重要的就是要创新驱动,通过发挥深圳企业家的精神,加大源头创新。深圳“市长奖”旨在树立标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记者获悉,今年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从项目选题、指南征集、评审、管理、验收到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科改22条”之中,深圳将允许科研资金深港跨境使用,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特事特办,还将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研自主权……

“科改22条”之外,深圳还将探索创建新经济创新试验区,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深圳还将主动对接科技部、省科技厅,争取国家、省更大力度支持和授权,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提升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能级。

对话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期待深圳涌现“知识

市场”中的华为和腾讯

南方日报:《意见》指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您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深圳应该怎样做?

樊建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要“补短板,辟新域”。一直以来,深圳主要优势聚集在政策机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创新载体的缺位,在源头创新上的短板也会影响深圳的转型。

从电的发明,到新能源的利用,再到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带有源头创新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切科技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源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需要深圳看到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深圳已在BT(生物技术)领域布局,未来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将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引擎,只有着眼未来开辟新域,关注人类下一轮发展的新型创新业态,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促成全球科技中心的新转移。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要往源头走,最核心的还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学。在源头创新的同时,产学研全链条创新,才能不负重托。

南方日报:《意见》指出,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您认为,深圳重点在哪些方面要有突破?

樊建平:深圳现在具有后发优势,但如何利用科技的人口红利,如何将源头和产业力量进一步结合,有巨大机遇,也有很大难度。

我建议未来深圳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打造“源头活水”,这需要深圳拿出当年改革开放的特区精神,需要知识青年继续奋发,甚至“脱层皮”,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核心技术、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把“深圳速度”用到这一方面,只有群体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才能可持续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需要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育“知识市场”。《意见》指出深圳要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将是深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关键。

继续发挥深圳已经建立的市场优势,快速从工业经济模式换挡到知识经济模式,建设国际水平的科创中心。相信经过10—20年的发展,深圳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的市场,在深圳汇集和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原动力甚至直接就是实验室经济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出“知识市场”中的华为和腾讯。

数读

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4415家,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新型研发机构

已获批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两个广东省实验室,新设基础研究机构13家,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诺奖实验室9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国家级116家。

科技奖项

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大奖115项。

孵化育成体系

全市累计获得资助的孵化器共130家、创客空间236家、创客服务平台98家,资助金额逾6.5亿元。

深圳高新区

深圳高新区(深圳湾片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8352亿元,生产总值(GDP)2803亿元,缴税494亿元。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2017年度和2018年度评价中,深圳高新区连续两年综合排名第二。

【记者】杜艳

(杜艳)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