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只到145只 朱鹮已在四川成功繁衍出第三代

工作人员观察朱鹮卵中胚胎发育情况。金秋十月,乐山市沙湾区,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研究基地内,一只浑身粉红色的朱鹮在笼中警觉地四处张望,见到有人出现,突然展开双翅,在空中划出一道红色的弧线,停在了远方。2019年10月,鸟瞰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研究基地。

从10只到145只 朱鹮已在四川成功繁衍出第三代

来源:四川日报 2019-11-04 1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19年10月,工作人员给朱鹮喂食。

工作人员观察朱鹮卵中胚胎发育情况。

金秋十月,乐山市沙湾区,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研究基地内,一只浑身粉红色的朱鹮在笼中警觉地四处张望,见到有人出现,突然展开双翅,在空中划出一道红色的弧线,停在了远方。这只名为SC053的朱鹮雌鸟,出生于2017年4月18日,是第一只出生在四川的朱鹮。“2岁的它今年已经当妈妈了,产下7枚蛋,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基地负责人杨海琼博士介绍,“今年基地内的朱鹮经过‘谈婚论嫁’已经出生了3只第三代的朱鹮宝宝,这是朱鹮在川种群恢复的重大突破。”

针对朱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进行晾蛋。

2017年4月18日11点08分,出生在四川的第一只朱鹮SC053号成功破壳。

朱鹮,古称朱鹭,与大熊猫一样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在我国东部和日本、俄罗斯等地,四川是朱鹮在西南地区的唯一历史分布区。上世纪50年代,朱鹮还曾出现在广元。后来,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个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美丽物种在川内绝迹。2012年,朱鹮在川重建与复壮种群工作启动。在进行了4年的准备工作后,2016年11月,首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只朱鹮来到乐山安家。为了让它们尽快适应四川环境,基地组建了以国内朱鹮专家带头的科研团队进行繁育工作。从2017年孵出第一只雏鸟至今,基地里的朱鹮种群已经达到145只。

制图/朱濉

为了更好地研究朱鹮生活习性,科研人员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四川出生的朱鹮重新编号,理清谱系关系,避免近亲繁殖。从编号SC053朱鹮到现在基地内出生的最小孙子辈朱鹮SC090,在川生长繁衍的三代朱鹮都有了清晰成长记录。

2019年10月,在科研人员怀中的SC053号朱鹮。

工作人员检查朱鹮的健康情况。

2019年10月,鸟瞰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研究基地。

  经过几年的繁衍,在川朱鹮的种群数正逐步扩大。

来到四川后的它们在口味上也有了一些变化,都很喜欢饲养员特意加在食物中的黑鱼和虾。从9月开始,基地内的朱鹮开始陆续换毛,羽毛的颜色变成了粉红色。“现在朱鹮的种群正在扩大,我们已经在乐山找到适合野外驯化的基地,三代朱鹮的健康成长为今后的野化训练打下了基础。”杨海琼告诉记者。(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