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7点20分左右,著名作家从维熙因肺癌晚期病逝于朝阳医院,享年86岁。一些知情亲友一早接到从维熙夫人钟紫兰老师的电话后,赶到医院送从老师最后一程。29日上午9点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代表中国作协书记处,赶到病房吊唁。
叮嘱妻子“路黑,小心”
成了他最后的话
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代官屯,曾任《北京日报》编辑、记者,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从维熙重返文坛之后,先后发表了《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十几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因而被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走向混沌》等。
学者徒手透露,“从老师此次患病较为紧急,住进朝阳医院呼吸科病区,得到大夫们精心治疗,他最后的日子从容平和。”
从维熙知情好友介绍,从维熙患病期间夫人钟紫兰老师天天前往陪护,非常辛苦,27日晩上从老师对要回家休息的钟老师所说的“路黑,小心”成了他最后的话语。28日清晨后,从维熙老师就陷入昏迷。
要把“红玉兰”手稿
捐赠给巴金故居
29日一早,《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作家李辉在朋友圈发文深切缅怀从维熙,“从维熙先生今天早上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缅怀他,谢谢他多年来与六根(李辉等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的相聚,他最后一次前往人民日报图书馆看罗雪村展览!深切缅怀老从。”李辉还附了一篇自己的长文《我与老从》,文中有多张珍贵照片。
李辉说,“老从经常告诉我,巴金是他最敬仰、最崇拜的一棵大树。他要把《大墙下的红玉兰》手稿捐赠给巴金故居。我听后,心里非常感动。”
善良是他的性格特征
也是他作品的美学特征
2018年1月,《从维熙文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年4月,出版社邀请李辉、毕飞宇等嘉宾在郑州围绕这一文集进行讨论。活动现场,作家毕飞宇说,自己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去读从维熙那一辈作家的作品。
活动现场,毕飞宇亲切称呼从维熙为“老从”。他谈到自己与老从在青海的故事:“我们曾一起去青海参加活动。当时,除了我之外,我五岁的儿子最喜欢往老从身上爬。我儿子是很内向的。一个孩子对一个成人的选择,是最精确的。用孩子的眼光、心,去选择的人,一定是值得尊敬的。”
毕飞宇还讲到了从维熙和爱人钟紫兰之间的感情,一个场景让他一直没有忘记。“老从是抽烟的,我也抽。老从的妻子钟紫兰是个医生,出于健康考虑,对老从抽烟有限制。所以,每次聚会,他都喜欢往我这里蹭,偷摸找同伴一起抽烟。有一次,我们俩躲起来抽烟,在我们前面三四十米,太太们一起在那里聊天。老从右手夹烟,声音不高不低地说:‘一辈子有了钟紫兰,可以了。’”毕飞宇说,当时听了这话,特别感动。
谈及从维熙在文学上展现出的人格,毕飞宇说,“老从很厚实很厚道。善良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作品的美学特征。老从有发自骨子里的善。无论他处境怎样,他敏感的、念念不忘的,还是人性的善。人的善,与他内心的善相呼应,他内心有一种很厚实、博大的善。他坚定不移地坚守着那种善,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永远用善的方法来看待。”
在毕飞宇看来,从维熙作品里的善,是作家人格里的善:“男人的善,作家的善,溢于言表,挂在他脸上。所以一个懵懂的孩子会喜欢他,因为这种无障碍的善。”
患病住院期间曾感慨
“好在该写的东西都写了”
学者徒手近期曾频繁到医院探望从维熙先生,并拍下了不少他在病房的照片。他清楚记得,其间曾听从老师轻声说了一句:“好在该写的东西都写了。”
在徒手看来,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走向混沌》等名著,当年名震天下,必将传世下去,“从老师一生坎坷,百折不挠,思考深刻,对国家前途萦系于怀,常怀最深切的大爱大恨。”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刘江华
供图/六根醉醒客 六根
(本报记者 张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