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国门生物安全“网”

织牢国门生物安全“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26 07: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了解,全球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种子企业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外繁制种合作基地,外繁制种面积达7万亩,外繁种子年出口额可达1.5亿美元左右,约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65%以上。但是,入境种子携带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极大,一旦传入将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国门生物安全带来挑战。

兰州海关运用科技手段,织牢国门生物安全“网”,严防疫病疫情传入,助力河西走廊地区产业发展。8月以来,兰州海关共监管出口外繁种子1800吨,货值3255.7万美元。

对外繁育的种子来自国外制种公司,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境,兰州海关建成目前中国唯一的外繁种子检疫重点实验室,据悉,实验室的建成,对阻截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推动河西走廊地区外繁制种产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申请建设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认可实验室。”周小平告诉记者,实验室建成后,将实现检验技术同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并能实现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国际互认,对促进外繁制种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七月中旬至八月底的河西走廊,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正是作物储备营养的黄金期,也是防控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关键期。据了解,今年4月下旬和6月上旬,兰州海关分两次开展了进境种苗苗期田间疫情监测工作。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兰州海关在田间病虫害检疫调查中截获有害生物98 种,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7种,将外来有害生物阻截在国门之外。

在完善外繁制种监管体系的同时,兰州海关正积极筹划建立外繁制种监管信息化平台。兰州海关动植食处处长吴达介绍,信息化平台相当于入境境种子田间检疫调查大数据平台。目前,工作人员已录入近年来的田间监测数据,并将进一步整理汇总和扩展。

“下一步,兰州海关将联合标法中心、科研院校等专业技术力量,开发繁育基地田间疫情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提高疫情监测检测的针对性和检出率,科学有效防控有害生物和植物疫情的传入,护航甘肃外繁制种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吴达说。(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