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国给徒弟讲解种植庄家的注意事项。通讯员 杨泽胜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1日11时50分讯(记者 李袅)“你这个架子搭得太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10月的重庆,秋高气爽,在大足区邮亭镇中华村的一处茄子地里,村民罗启国正传授种植“秘籍”,手把手指点得专业且细致。曾对种植、养殖技术一窍不通的他如今却是当地村民口中的“技术专家”。一边给村民支招,罗启国一边聊起了自家的故事。
2003年,罗启国与爱人到福建打工,一走就是7年多。两人在建筑工地干活,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不到5000元。那年春节,罗启国回到家乡,看着年迈多病的父母、因病需照顾的孩子,夫妻俩决定留下来。可高昂的医疗费给本就拮据的家庭带来打击,生活难以维持,罗启国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启国坦言,刚回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和妻子也想过自己创业,但干什么也是最大的困难。
“老罗,镇上在宣传返乡农民工创业,你两口子可以去看看。”赶集归来的村民带回这个消息。大足区人社局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了一系列免费培训。罗启国当即报了名:“在此培训中学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了解了相关政策,还参观了周边区县的养鸡场、蔬菜种植基地和葡萄园。”
罗启国查看苦瓜生长情况。通讯员 杨泽胜 摄
回想当时,罗启国直言:“看到别人都做得这么好,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得到。”随后,他花了1000多元,一口气买了9头小母猪,准备小试牛刀创业开个养猪场。没过多久,又承包了20亩地,种上了花菜、莲白、莴笋等蔬菜。
“通过多次培训,外加每月2次的专家现场指导,9头小母猪很快带来了5000多元收入,蔬菜收入近4万元。”罗启国说。看书、做笔记,把实践中的经验记下来……罗启国也从一个种植养殖“小白”变成了“行家”。2017年,罗启国得到20万元的扶贫贷款,用于扩大规模——猪的数量增加到100多头,田地扩大到150余亩,当年收入接近30万元。
据大足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市级的基础上,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20万元,并且前两年享受免息优惠,同时还加强指导罗启国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根据政策,被认定为扶贫车间的将享受10-20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并且车间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按每名500元/月的标准给予带动就业示范奖补。
(李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