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民(中)
▲卢鹤京
▲李晓红
在中国诸多本土赛事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中,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绝对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高水平高规格的赛事配上高水平服务的志愿者,使中网全方位变得愈加完美。而众多无私奉献的中网志愿者,他们绝对可称得上是中网场边最亮丽的风景线。
而中网志愿者这个称谓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在这个群体中也有很多所谓“上了年纪”的志愿服务人员,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更加丰富,更知道如何对待和处理复杂的问题、事件,在工作中的热情也绝不比年轻人逊色。60岁的张晓民去年中网时就是明星志愿者,今年她再次来到了中网赛场,用流利的西班牙语征服了很多说西语的球星,她的名字还登上了西班牙的《国家报》。第二次走上训练场地预定岗位,张晓民明显感到自己团队的工作更加井然有序了,一个两平方米的小仓库里放多少个球、放什么种类的球,都要经过细致的考虑。去年张晓民的工作水准是逐渐提升,今年则是一路高标准。就连Noemi和Nayra这对在中网工作了十几年的西班牙姐妹,也为张晓民这位共事两年的同事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55岁的卢鹤京在公众号上参与了中网志愿者的报名,有外企工作经验和英语能力的加持,卢鹤京顺利通过面试,加入了赛事交通管理岗位。理工男加细节控,突破这样的小挑战,志愿工作不在话下。卢鹤京说,交通管理这样的工作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想要让司机和球星的到达时间完美契合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到了用车高峰期,车流增大,还要考虑怎样不让车辆排成长龙。细节决定成败,卢鹤京让球员从细节中感受到了中网作为亚洲顶级网球赛事的专业水准。卢鹤京用实力证明,年纪不是问题,志愿工作照样能胜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表现,吸引更多同龄人一同参与志愿服务。
64岁的李晓红是呼叫中心名副其实的“知心阿姨”,比赛该怎么看、该选什么样的票、怎么买票性价比更高,甚至是怎么追星,观众各式各样的问题都能在她这里找到答案。凭借百科全书式的中网知识储备,她不但能回答你的问题,还能教给你网球知识和观赛礼仪。这是李晓红时隔4年重新回到中网志愿者的行列,曾经在2015年中网上发光发热的她,在今年的中网期间再度回到了她的岗位。李晓红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李晓红的个人爱好,也是退休的她寻求社会认同的另一种途径。
中网志愿者不只有年轻人的活力,也需要年长志愿者散发光彩。明年的中网志愿服务,也期待更多的年长者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文/本报记者 刘艾林
供图/视觉中国
(刘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