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 听!这些尘封的书信,重新回响……

每一个鲜红的故事,都在彰显同一种红色的精神,每一个动人心魄的历史节点,都有红色灵魂挺身而出。1934年11月23号,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召开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认定被告人吉鸿昌犯了叛国罪和叛党罪。

【印迹】 听!这些尘封的书信,重新回响……

来源:北方网 2019-10-04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天津北方网讯:每一个鲜红的故事,都在彰显同一种红色的精神,每一个动人心魄的历史节点,都有红色灵魂挺身而出。当我们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敞开心记忆的闸门,那些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引领着我们默默地前行。

张太雷:一封家书中的家国情

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园内,敬业湖旁的北洋广场上矗立着一个戴着眼镜凝视远方的青年人半身塑像,塑像前名为“太雷路”的校园主干道上莘莘学子来往不息,这座塑像纪念的就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杰出校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1921年,即将奔赴伊尔库茨克的张太雷给妻子陆静华写了一封信。

一起聆听广播新闻中心主持人孙阳为您带来这段家书的节选。

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理想浇灌下的爱情

周恩来邓颖超相识于觉悟社,从此他们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的爱情也浪漫甜蜜。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一起聆听广播新闻中心主持人芬菲、长军诵读这对伉俪之间的书信,从中感受美好的爱情,汲取力量。

吉鸿昌: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排除万难毅然回到中国,他要求带兵抗日,却遭到蒋介石的拒绝。这一年,37岁的吉鸿昌在天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笔党费就交了整整6万大洋。

1934年11月23号,国民党北平军分会召开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认定被告人吉鸿昌犯了叛国罪和叛党罪。这次所谓审判,实则是国民党反动派欲将其置于死地的最后一招。

吉鸿昌当庭反驳,“我是共产党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我毕生最大光荣。”军分会当庭宣布,判处吉鸿昌死刑。第二天,吉鸿昌在北平英勇就义,时年39岁。在临刑前吉鸿昌曾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写下就义诗,下面请听主持人长军为大家诵读这首可歌可泣的就义诗。(津云新闻编辑张瑜)

(津云·政在说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