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针对贝因美变更经营范围及公司全称,遭遇董事反对一事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说明此次变更是否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匹配,以及业务变更符合公司实际及未来战略的具体依据。
更名遭股东反对 贝因美收关注函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9月12日,贝因美发布《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名称及地址的公告》,拟增加经营范围“技术推广服务,自有房屋租赁,健康管理(不含诊疗),日用品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并拟将公司全称由“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更名后,公司证券简称、法律主体未发生变化,更名前开展的合作及签署的协议不受更名影响。
然而,贝因美此次变更却遭到董事何晓华投弃权票。何晓华认为,两份议案未经贝因美战略委员会审议批准。公司第二大股东恒天然更是明确反对。贝因美公司董事,同时也是恒天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投了反对票,理由包括相关事项未经战略委员会审议批准、无法判断相关战略和业务调整的战略合理性、公司应集中精力专注于解决当前主营业务面临的问题等。
对此,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于9月18日向贝因美下发关注函,要求其结合最近12个月内公司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等数据、主营业务构成及经营情况,说明本次变更公司名称是否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匹配等。此外,贝因美还需对上述董事提出的反对理由做出进一步说明,并提供公司名称变更符合公司业务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具体依据。
贝因美称更名是为“回归初心”
对于更名,贝因美公告表示,此次变更是为更好地发挥公司在婴童行业多年积累的优势,以应对人口出生数下降、母乳喂养增加、竞争更趋激烈的外部经营环境。公司将不再局限于婴童食品,而将围绕婴童所需进行多元化发展,通过满足母婴家庭更多的消费需求,提高单个客户的营收贡献,不断开拓业务发展空间。
在9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贝因美董事长谢宏对公司更名一事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贝因美更名是为了回归初心。贝因美自创立之初,确立了“育儿专家,亲子顾问”的品牌定位,但过去几年,偏离了战略方向和消费者需求。目前需要回归初心,以更精简的公司名称回到最初的愿望。
谢宏还表示,贝因美更名的第二个原因是要重拾顾客思维,围绕目标用户的多维度需求,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进行关联业务的多元化。公司会发挥多年来的生养教文化积淀,帮助目标客户,从而提升市场销售额,真正在婴童领域做大做强。
不被看好的贝因美转型或是无奈之举
贝因美“多元化”的计划并不被广泛看好。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贝因美因为内部问题导致公司丧失了最佳发展时机,而如今的贝因美想要重回奶粉第一阵营,难度非常大。而从其财务数据不难看出贝因美资金缺口巨大。在这一困境还未解决前,其二股东恒天然上月明确表示要出让其股份,更是让资金和原料来源都雪上加霜。
在这一现实面前,贝因美并没有断臂止损或关注主营业务以求拉升业绩,却要另外投资开拓新领域,确实难以取得股东的认同。
而这已经不是贝因美这艘船第一次“调头”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头顶“国产奶粉第一股”的光环,贝因美于2011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前几年,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贝因美一度涉足母婴店、母婴平台、婴童业、辅食类、儿童奶甚至保险业。2012年,贝因美作出两项重大战略转型决定,剥离了生活馆、保险代理、婴童用品等非食品业务,将战略由“孕婴童产业综合运营商”转变为“婴童食品第一品牌”。到201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增长41.54%。
但是,好景不长,2016年、2017年,贝因美的净利润分别亏损了7.8亿元、10.6亿元,财报还被股东投了“质疑票”。
在2017年财报中,贝因美将亏损原因归结为:配方注册未在预期时间发布,奶粉新政配方注册过渡期内,行业秩序持续混乱;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渠道商审慎观望,导致当期销售收入下滑、市场投入费用门槛提高及应收账款回款不利等。但当时业内人士认为,奶粉及配方注册制只是造成贝因美业绩下滑的外部原因,真正原因在于贝因美“不务正业”,战略决策出现问题,导致经销商信心下降。
由于2016年、2017年连续亏损,贝因美股票曾一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创始人谢宏不得不重新出山。但是,贝因美在2018年三季度终于扭亏后,2019年半年报的净利润亏损超过1.2亿元,同比下降1527.62%。
公司市值也从2015年300多亿元的峰值一路缩水到目前的57.16亿元。这也让公司第二大股东叫苦不迭。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在4年前信心满满地入股贝因美,却没等到贝因美股价回暖就“割肉离席”。8月7日,恒天然宣布有意减少贝因美的持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