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 江西生态环境建设成就迈出坚实步伐

与此同时,全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18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623个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754个国家土壤监测点位、2136个噪声监测点和112个生态监测站点,通过“智慧环保”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70年来 江西生态环境建设成就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2019-08-30 08: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江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继续打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攻坚战、碧水保卫攻坚战、净土保卫攻坚战、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巩固提升。今年1~7月,全省PM2.5实际状况下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全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95%,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7%,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94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8%,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更加靓丽。

江西坚持绿色发展 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江西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江西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环境准入门槛,不再审批长江及“五河一湖”岸线延伸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业项目环评;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健康、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做强“生态+”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管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201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431吨标煤,比2011年下降33.8%;加快培育绿色新动能,做强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节能环保等绿色节能产业,引导全省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西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空前

江西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三线一单”成果,筑牢“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屏障。江西成功创建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县、22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率先开展了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建立了190个自然保护区、182个森林公园、99个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仅2016~2018年,累计筹集奖补资金97亿元,成为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连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整治。

江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江西构建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过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6大制度体系,形成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法律和制度框架。在源头严防上,近年来,江西制定了《江西省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和14项地方环境标准。在过程严管上,加强事中监督,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成立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生态环境执法局,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在后果严惩上,率先开展了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出台了《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成立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已开展12个典型案例评估工作,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江西环保能力建设大幅增强

近年来,江西通过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生态环保机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生态环保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等痛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累计投入800多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年均增长15.6%,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8座,处理能力384.4万吨/日;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16座,污水处理能力118.9万吨/日;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36.2万吨/年,可满足全省危废处置需求。与此同时,全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18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623个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754个国家土壤监测点位、2136个噪声监测点和112个生态监测站点,通过“智慧环保”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