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农民进“麦秆学堂”:凭手艺增收不再靠天吃饭

今年6月,王进雄(左二)与同村其他几位麦秆画学员一起成立农耕苑麦秆画专业合作社。2018年,该县在寺子乡、鸡川镇、常河镇等6个乡镇开设麦秆画制作技艺培训班,聘请当地传承人担任教学,先后培训学员121人,其中,贫困户59人。今年6月,王进雄与同村其他几位麦秆画学员一起成立农耕苑麦秆画专业合作社。

甘肃通渭农民进“麦秆学堂”:凭手艺增收不再靠天吃饭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8-28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甘肃通渭农民进“麦秆学堂”:凭手艺增收不再靠天吃饭

今年6月,王进雄(左二)与同村其他几位麦秆画学员一起成立农耕苑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图为“合伙人”同在工作室进行创作。(资料图) 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8月28日电 (张婧)“麦秆子经常见,麦秆画倒挺新鲜。”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鸡川镇四合村农民王进雄世代生活在农村,她说自己一个庄稼人,田间地头的麦秆子再熟悉不过了,可没想到自己如今的生活,却因为往常废弃的麦秆而发生变化。

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通渭麦秆画源远流长,长期以师带徒形式口授心传。2018年,该县在寺子乡、鸡川镇、常河镇等6个乡镇开设麦秆画制作技艺培训班,聘请当地传承人担任教学,先后培训学员121人,其中,贫困户59人。

今年46岁的王进雄虽然已是2个在读大学生的母亲,但她一直不甘心只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她说,“地里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年,遇上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收成就难以保障,还要看市场行情,行情好了才能赚些钱。”

  图为王进雄麦秆画作品展示。(资料图) 钟欣 摄

“年轻时就想着学个手艺多份收入,但迫于家里种着近30亩地,还得照顾两个孩子。”她说,一没时间,二没精力。于是,学手艺过日子的想法渐行渐远。

可就在去年,王进雄听说村里来了老师给农户免费培训麦秆画技术,当时,2个孩子都已步入大学的她来了兴趣,“之前想学没机会,这次老师到了家门口,我肯定得去。”

王进雄学习格外认真,白天课堂上跟着老师学,晚上回家再挑灯温习。凭借她的用心和本身对草编工艺的喜爱,10天扎实学习之后,王进雄从麦秆漂白、染色、拼剪、贴合,最终到装裱成画,任一环节都成为获得老师赞赏的学员。

“出师”后的王进雄更加刻苦练习,她说,“手法越练越熟。农忙时,地里扔下铁锨就回家当麦秆艺人,没时间也要挤时间。”生怕哪天不碰麦秆就手生的她坚持天天作画。

在不断温习麦秆画制作技巧的同时,王进雄也收获了她麦秆事业中的第一桶金。“去年腊月,经朋友介绍,南方有个客户看中我的作品,一次性交易4幅,每幅画均以300元的价格销售,收到钱的那一刻高兴极了。”之后,她的画作便正式打开了销路。

今年6月,王进雄与同村其他几位麦秆画学员一起成立农耕苑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她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共出售作品近100幅,收入约4万元,人均月收入将近3000元。

这位教王进雄做麦秆画的老师是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冉艺飞,她在该县各乡镇设立培训点,手把手指导农村妇女制作麦秆画。其中,不少作品还有了销路,成为学员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培训,当地部分贫困户和居家妇女熟练掌握制作技艺,同时,通渭县还依托帮扶资金,在寺子乡建成扶贫车间,组织学员制作麦秆画,在半年时间内销售麦秆画作品196幅,创收7万余元。(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