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摸鱼式加班”需要净化用工环境

网络上有人对一种“加班文化”作出总结:摸鱼式加班,意思就是领导没有下班,员工也不能提前离开。要根除摸鱼式加班等职场形式主义,要先净化用工环境,企业要能真正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善待劳动者。

遏制“摸鱼式加班”需要净化用工环境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08-26 07: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戴先任

网络上有人对一种“加班文化”作出总结:摸鱼式加班,意思就是领导没有下班,员工也不能提前离开。“虽然反感,但很无奈。”一位国企员工说,对这种摸鱼式加班没什么大惊小怪,据他所知,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摸鱼式加班既受到“加班文化”的影响,但与追求工作效率的“加班文化”又有所区别,摸鱼式加班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表演”,对于下属来说,是为了表现给领导看,让领导看到自己在“努力加班”,更多时候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就喜欢这种形式主义,员工于是纷纷投其所好,大家都摸鱼式加班,还有领导下班后喜欢在办公室耗时间,还不喜欢员工比他先下班,从而让员工们“陪绑”。

摸鱼式加班在职场变得越来越普遍,不仅是在办公室,一些员工还在朋友圈晒,就是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晚上、周末都还在加班,实际上,这些晒加班的员工很多都没有在认真加班。这样的摸鱼式加班,完全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而对于被动摸鱼式加班的员工来说,摸鱼式加班更是对时间与精力的“空耗”。

加班成了盛行职场的潜规则,一些企业通过“加班文化”给员工“打鸡血”,不少企业盛行“加班光荣,不加班可耻”的“狼性文化”,正是这种畸形、病态的“加班文化”,成了滋生摸鱼式加班的土壤:明明不需要加班,领导、员工仍然通过摸鱼式加班来“装模作样”。

所以,要根除摸鱼式加班等职场形式主义,要先净化用工环境,企业要能真正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善待劳动者。除此之外,企业要能建立合理的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一切工作不能看表面,而需要通过劳动效率与劳动质量对员工进行合理考核,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工要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拖延、偷懒耍滑的员工,要予以相应惩治。

摸鱼式加班既损害劳动者权益,又损害企业利益,亟待予以遏制。只有让劳动者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得报酬,同时也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摸鱼式加班才会没有生存空间,从而最终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