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记者赵海江、赵杰
早晨,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青山绿水间的南峪村。
早晨7时,客人们还在休息,4号院的管家蔡景兰已经开始准备早餐。
“这山沟沟里还能在家门口上班赚钱,多亏了这‘小院’!”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62岁的民宿管家蔡景兰,聊起自己的工作,很是满意。
在当民宿管家前,蔡景兰靠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撑起因病致贫的家,生活的压力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蔡景兰和客人一起用小石磨磨豆浆。
所有的民宿管家都经过严格培训,不光能做一手好菜,就连盛器和摆盘都有严格的规范。
2017年4月,经过培训,蔡景兰当上了“麻麻花的山坡”4号院的管家,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每月保底工资1850元,零投诉奖励100元,每接待一拨儿客人还有50元绩效……”蔡景兰掰着手指算着账。每个月蔡景兰平均收入有2500元,旺季能挣到3000多元,除了打扫卫生和给客人做饭,余下时间也不耽误照顾生病的丈夫。
小院每天所需的蔬菜、水果等材料,都是由管家提前下单,当天采摘配送,以保证新鲜。
蔡景兰仔细地收拾着,精品民宿讲究的就是品质。
“现在,天气越热客人越多,都愿意到山里凉快地儿避暑。”进入暑期,蔡景兰管理4号院“客流量”明显增加,辛苦是多了几分,但收入自然水涨船高。不忙的时候,蔡景兰喜欢坐在窗台前晒太阳。她说,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认认真真地看过眼前的风景,现在补上也不晚。
民宿4号院,屋外青砖灰瓦,保留着乡间老宅的风貌,屋内精致的装修简约实用,兼顾了各方审美需求。这样的民宿小院在南峪村共有15座,和蔡景兰一样的管家也有15名。
4号院的蔡景兰(右)和5号院魏何红相互帮忙协作,抓紧时间整理房间,迎接新一波客人。暑假期间,小院每天都有预定。
5号院的房间分在上下两个院子里,管家每天要多次往返于这十几登台阶。
“一会儿北京的客人就到,之前来电话了,想吃野菜和土鸡蛋,我这儿正给预备着呢。”11号民宿管家陈润静正在厨房里忙活,头天晚上她就和客人对好了菜单,食材由民宿统一配送。“村里农家产的,吃得就是一个放心。”村里大部分农产品由民宿统一收购,销路有了,还能卖出好价钱。
上山的小路岔口多,每次都是管家下山把客人接到小院入住。
下午3时,刚刚入住的北京客人就享受到了精致的下午茶。
过去,拒马河上一座简陋木桥,是南峪村通往外界的主通道,每到汛期桥被洪水一冲,村民出个门就得多绕两三公里冤枉路。2015年,南峪村有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103人。“眼瞅着别的村发展旅游富了起来,我们也急呀。”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段春亭说交通不便真是“卡脖子”。
随着张家口——涿州高速公路的通车,南峪村的尴尬局面终于被打破,小山村从野三坡旅游线上的“看客”变成了“主角儿”。2016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协助下,南峪村成立了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闲置的旧民居,推出“麻麻花的山坡”民宿。2017年底,村民每人分红500元,贫困户每人分红1000元;2018年,村民每人分红700元,贫困户每人分红1400元;2019年合作社预计纯收入能达到100余万元。
入夜,11号院的管家陈润静还在为明天的北京客人收拾着房间。
完成一天的工作,陈润静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她家就在山脚下,走路5分钟就到家了。
民宿管家成为这条山沟沟里一个能够通过勤劳双手致富的新职业。
“今年,新建的咖啡馆投入运营,年底前再完成15套小院的修缮改造,采摘园等项目也得尽快上马。”在段春亭看来,民宿是带动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敲门砖”,迈进了乡村旅游的大门,这青山绿水间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记者赵杰、赵海江摄影报道
(赵海江、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