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筑梦人:每个工程都代表中国

从中国到非洲几内亚约1.8万公里,这是谢柳俊的家和工作地的距离。谢柳俊说:“在几内亚,我们参与设计建设的每一个工程都代表着中国,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国,更要对得起非洲人民。

非洲筑梦人:每个工程都代表中国

2019-07-22 10: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中国到非洲几内亚约1.8万公里,这是谢柳俊的家和工作地的距离。

6年,2100多个日与夜,谢柳俊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大地上,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苦,勘探、设计、施工,干着最普通、最基础的电力工作。可他说“不后悔、不辛苦”,因为他从头到尾都参与了几内亚的电网建设,这些就像自己的孩子割舍不下。

谢柳俊最早一批走出海外的电力人,是首批奋斗在非洲的南网人,是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筑梦人。

2018年10月,谢柳俊参加非洲四国联网工程(几内亚标段)奠基仪式,该工程将是他未来3年的工作重点。

缘定非洲

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谢柳俊与非洲的缘分就似前世注定。

早在1978年,谢柳俊所在的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公司就以援建方式“走出去”建设了布隆迪海外工程项目,随着中非全面深化合作,他们在2011年再次起航“走进非洲”,谢柳俊主动请缨踏上了几内亚这片神秘的土地。

几内亚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除了饮食等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谢柳俊没想到最折磨人的竟是“信任危机”。

“当地没有统一的电力工程技术标准,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大家争得脸红耳赤。”因为不了解,业主方聘请的法国咨询公司针对电网设计多次提出质疑。那段时间,谢柳俊翻查国际技术规范,与国内标准一一对照、推算、论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除了解决信任危机,谢柳俊还得白天现场勘察,晚上绘制设计图。他不分昼夜,仅用三个月时间就高效完成了施工设计图并通过审核。为此,谢柳俊瘦了整整20斤。

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堪称“几内亚电力丝绸之路”,是中几两国合作开发的最大水电施工项目,谢柳俊是其中的一名建设者和见证者。

非洲季节分明、景致差别大,旱季一片焦黄,雨季郁郁葱葱,是旅游玩赏者的最爱,但对设计勘察人员谢柳俊来说却截然相反。

“一路要扛近10公斤的测量设备,每天的勘察路线和长度都是计划好的,加上勘察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复杂情况,需要来回测量特别耽误时间,吃饭就吃国内的压缩饼干,喝水就喝路边的泉水,时间紧的时候最多休息一次。”

2018年10月,谢柳俊与几内亚Mandiana当地政府官员沟通几内亚林桑—弗米—康康段225千伏工程线路路径。

几内亚原始森林遍布,是动物的王国,大猩猩、鹿等野生动物时常穿梭在设定的路径中,很多稀有树林也在塔位上。谢柳俊说,为了保护原生态环境,在400余公里的线路路径上,他们重新改桩1700个,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带到非洲大地。

谢柳俊说:“在几内亚,我们参与设计建设的每一个工程都代表着中国,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国,更要对得起非洲人民。”

2015年3月,凯乐塔水利枢纽正式投运,几内亚的发电量增至原来的三倍,进入能源自给自足的时代,也让首都科纳克里的许多居民在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到稳定供电。从夏天只能用电扇到开空调,从停电频繁看不了一场完整的足球赛到2018年“世界杯”每场球赛都不落下,几内亚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为了表达感谢,几内亚人民用特别的方式铭记“中国工程”。在该国最大面值2万几内亚法郎新纸币的背面印的就是凯乐塔水电站效果图。而这张钱币上有两基铁塔正是柳俊俊参与设计、施工的。

翻开谢柳俊的朋友圈,异国他乡的美丽山水,几内亚的有趣经历都被他一一记录了下来,对于谢柳俊而言,这里不仅是他工作的地方,更是他的第二个家。

遭遇“埃博拉”

在非洲的6年时间里,谢柳俊也曾遭遇危险,最让他难忘的是与埃博拉“擦肩而过”。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人类的死亡在西非逐渐有了一个代名词——埃博拉。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国建设团队都纷纷撤离躲避。

当时,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输变电项目及几内亚Conakry城网改造工程已进入最关键时期。

2015年4月, 谢柳俊参与设计的变电站——几内亚225千伏 Manéah变电站投运,进一步改善了首都科纳克里及周边区域的生产生活用电。

在当地,大家都谈“埃”色变,“埃博拉主要通过体液、血液传播,那段时间,有个小病小痛去社区诊所拿药,大家都隔空抛药,尽量避免有身体接触。”与谢柳俊同在几内亚的项目总经理许明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已经一年没回家的谢柳俊计划回国看看未见过面的儿子。也许是因为长期劳累,回国前,他发了低烧。回国后依然反复低烧。

“埃博拉、爆发、出血热,几个词快速地闪进了我的脑海,瞬间头皮发麻,吓出了一身冷汗。”谢柳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所幸经过7天的隔离治疗,谢柳俊最终确诊不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谢柳俊说,那段时间,民众的恐慌和瘫痪的城市,真是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和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6年非洲征程,有风有雨,有惊有险, 埃博拉、疟疾……这些在中国几乎经历不到,谢柳俊却轮着经历了一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这几年随着基础建设的推进,非洲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稳定,到非投资的中国企业比6年前增加了不少。”说起这些变化,长期在几内亚的谢柳俊感受最深。

谢柳俊在勘察过程中,意外发现了70年代中国援建的水电站。

40年的穿越

在电网建设中,谢柳俊从事的是最基础的工作,把设计图纸变成真实的铁塔线路;也是最艰苦的工作,常年风吹日晒;更是最关键的工作。这么多年来,现实的环境并没有动摇他的电网情结,看着非洲大地上亮起的一盏盏灯,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2018年初,几内亚林桑—弗米—康康段225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勘探任务进入了关键阶段,谢柳俊带着勘察组误入了一座不起眼的水电站,他们沿着站址边发现角落上竣工铭牌分别用中文和法语刻着大段文字,虽然有些字迹已破损模糊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年援建”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Chinois,Chinois,你好,你好!” 法语中夹杂着中文的声音传来,一位64岁的黑人老大爷反复地说着。原来这位老人是附近的居民,当年他参与了水电站的建设,每天跟着中国兄弟干活,会一些简单中文。

老人回忆起当时中国援建这座水电站的场景以及他和中国兄弟相处的点点滴滴时说:“现在水电站仍向周边村落输送着电能,这都要感谢我们的中国兄弟啊!”

谢柳俊听后感慨万千。他想,当地人仍铭记40年前我们国家的电力建设前辈们,今天,我们循着前辈们的脚步继续在非洲搞建设,再过40年,他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没有忘记中国老朋友的还有几内亚康康大学的老校长。

“七十年代,中国人就来帮助我们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现在你们又来啦,看到你们,我们感觉以后用电更有保障了。”老校长领着谢柳俊和同事到各教室参观,详细介绍校区用电情况。

每逢工作闲暇,谢柳俊和同事都会为周边的学校送去中国的药品,并细心地用几内亚通用的法文标注使用方法。在几内亚简陋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介绍中国、介绍南方电网。“我永远也忘不了孩子们好奇、惊喜的目光。”谢柳俊说道。

民心相通,互联情深。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中,无数个“谢柳俊”走进非洲人民的心坎,扎根“一带一路”建设,电亮中非友谊。

  2018年11月,谢柳俊在几内亚kankan省项目工地指导当地雇员进行塔基测量。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对于常年在外的人来说,家永远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异国他乡的坚守,对于谢柳俊来说,有着不同的故事。

他在几内亚时间待得最长,2013年至2019年间有4个春节,都在异国他乡的工地上坚守着。

家里孩子和他通电话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爸爸,快回来看看我学到的新本领。”谢柳俊第二个孩子还未出生,他就踏上了赴几内亚的飞机。所以他对项目进展的年份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的孩子多少岁,项目就是多少年。”

谢柳俊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感越深。

“他在国外不容易,我们更不能拖后腿。”今年初回国,谢柳俊发现以前事事都依赖他的妻子梁冰冰,竟然可以将家里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心里清楚,妻子的改变并非偶然。最让他欣慰的是调皮的大儿子变懂事了,由于爸爸长期不在家,大儿子经常充当爸爸的角色,参加小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2015年1月、2017年10月、2019年2月。”梁冰冰清楚地记着谢柳俊每一次回家的日子。“离家6年了,虽然我也有过抱怨,但他的工作该支持还是得支持。”梁冰冰将大小所有家庭事务全都揽在身上。

“对家人越是愧疚的人,也是越有责任感的人。对家人负责,对工作也是一样。”同事蒙伟国如此评价他。“每一次的海外项目,谢柳俊都主动请缨参加,每一次项目结束,谢柳俊都是最后一批离开。”

一页页纸都书写不完海外项目的艰辛,但谢柳俊并不后悔。正如他所说:“做一个项目,就像孕育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我们坚定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的信念,从未放弃过,特别是当看着图纸上的一笔一划变成了一条条银线,一基基铁塔,一座座变电站,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太美好了。”

(王勇 陆冬琦)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