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7月19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贵阳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贵阳——“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20 11: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19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贵阳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动机”和“火车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发布会现场

经济总量实现了“一天”等于“一年”的辉煌巨变。1978年,贵阳市全年的经济总量仅有10.77亿元,到2018年,贵阳市经济总量达到了3798.45亿元,一天的经济总量是10.4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9.9%,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今年上半年,贵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5.67亿元,增长9.1%,连续26个季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实体经济实现了大数据引领转型升级的历史飞跃。贵阳市实体经济目前已形成“一产稳中向好、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优”的产业发展格局。2018年,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数据已成为推动贵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生态环境实现了“爽爽贵阳”代替“酸雨城市”的根本转变。贵阳曾经是全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为此,贵阳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抓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于2001年成功摘掉“酸雨城市”的帽子。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2018年底,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稳定达标,“爽爽贵阳”成为贵阳的金字招牌。

交通建设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历史飞跃。贵阳秉持交通引领发展的理念,推动大建设、构建大路网。2018年底,贵阳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2公里,占贵州全省近十分之一;贵阳龙洞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运营,贵阳步入“轨道交通时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贵阳西部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2007年、2014年,贵阳市举办了首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并连续至今。201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额34.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9亿美元,引进资金实际到位2218.67亿元,贵阳市国内外500强企业达到113家。根据《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三季度至2018年四季度六个季度中,贵阳以7.17%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在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城市第五位。

人民生活实现了率先全面小康的时代创举。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115元和15648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2001年的3.9倍和4.7倍。贵阳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2年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市脱贫,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贵阳市人均GDP达到78449元。

此外,贵阳市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