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对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的11种疫病监测中,平均疫病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2.1%。北京青年报记者今天(7月2日)从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了解到,去年我国组织开展了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对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虾虹彩病毒病和虾肝肠胞虫病等11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及新发外来疫病进行了专项监测,以及时掌握我国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情况,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此次监测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监测样品7854个,其中阳性样品951个,阴性样品6903个,平均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2.1%,阳性养殖场608个,阴性养殖场2495个。
其中在鱼类疫病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阳性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9.0%,其中天津、河北、福建、广东、海南等5个省(市)检出阳性样品;鲤浮肿病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2.9%,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宁夏等14个省(区、市)检出阳性样品。
在虾类疫病中,虾肝肠胞虫病的阳性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2.4%,其中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新疆等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出阳性样品。此外,虾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等三种虾类疫病的阳性样品检出率分别为12.2%、11.7%、10.4%,虾类疫病的阳性样品检出率普遍较高,且阳性样品分布范围较广。
据悉,目前各省(区、市)对检出阳性样品的养殖场进行有效的后续处理,避免了病原扩散和疫情暴发,有力保障了水产养殖生产安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地区的渔业主管部门对阳性养殖场处置工作还不够重视,监督执法工作还不到位,同时由于地方机构改革等原因,有关渔业主管部门和水生动物疫控机构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发生变动,导致部分地区对阳性养殖场处置工作不够全面彻底。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钦
(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