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贵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陆仕贵(中)、陆昌辉(右)、陆昌远(左)叔侄三人面前的展柜里陈列着先辈留下的枪。
“这两把长枪,是我爷爷和奶奶的。当年,他们就是用这两把枪和敌人作斗争、干革命,最后迎来了新中国。”
6月20日上午,望谟县卡法村红七军黔桂边委卡法连队支部遗址纪念馆,卡法村村支书陆昌远专程过来当解说员,最近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很多。
这两杆枪静静躺在纪念馆陈列室入口处的展柜里,虽锈迹斑驳,却无声讲述着8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陆昌远的奶奶叫牙爱(又名牙爱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二十一师(后改为独立第三师,也称右江独立师,师长韦拔群)六十三团一营一连战士,连长牙永平之妹。
1932年,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被敌重兵“围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为保存革命火种,中共黔桂边委将在战斗中打散的边委所属人员及红军六十三团余部战士集中起来,向黔桂边区作战略转移。1933年初,牙永平率60余名红军战士钻火线、越天险、爬石山、穿林海,来到望谟县麻山腹地卡法村屯兵并开辟根据地。
“我奶奶既是战士,也是后勤保障员。既能扛枪打仗,又能做饭洗衣。”陆昌远指着靠里面的一杆长枪讲述,“奶奶从广西跟随部队边战斗边转移到卡法,几年后又随部队返回广西抗日,之后再折回,数次往复,九死一生,这杆枪一直跟随着她。”
在对敌斗争中,卡法连队不断壮大。陆昌远的爷爷陆万元是主动参加红军,并与牙爱相识相恋。
“我爷爷是神枪手,可惜当时武器太落后了。”陆昌远说,1940年春末,卡法连队100多人赴广西抗日,遭到桂系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反动民团追击围剿,因弹药不足、武器落后,队伍损失过半,数月后只得返回卡法修整。
“回来后我舅公(牙永平)下决心建兵工厂、造武器,壮大队伍抗日。”陆昌远说,奶奶在世时常常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爷爷有勇有谋,还是造武器的好手。
记者从相关史料中了解到,早在黔桂边委战略转移之初,就通过统战工作争取到“贵州西路纵队司令”王海平的支持和协助。王海平经秘密渠道,从当时在望谟蔗香的板陈兵工厂源源不断地向卡法输送制造武器的原材料。
“爷爷他们先将原材料进行初加工,再把加工出来的毛坯零配件秘密送回板陈兵工厂进行打磨,之后又秘密送回卡法兵工厂组装。”陆昌远说。
卡法连队在望谟境内活动的7年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第一个军队党支部——中共卡法支部。抗战全面爆发后,卡法连队在中共黔桂边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长年在大小麻山及罗甸、紫云、镇宁、关岭、贞丰等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40年7月,连长牙永平被敌人诱捕杀害后,卡法连队战士或就地隐蔽作战,或转移至广西。牙爱与陆万元选择留下开展秘密斗争。
“爷爷奶奶靠这两杆枪,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等待作战命令。这一等,就等来了新中国。”陆昌远说,新中国成立后,这两杆枪一直被家人珍藏,直到县里建立纪念馆,才与其他革命遗物一起收集起来进行展示。
解放后,陆万元、牙爱夫妇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去世。“爷爷奶奶常常教导子孙,要为人民的幸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陆昌远说。
1973年,牙爱之子陆仕贵以自家的堂屋作教室,独自开办卡法村民办小学。40多年来,卡法及周边村寨上千名孩子从这里走出大山,为卡法村今天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石。
陆昌远和堂兄陆昌辉先后担任卡法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修路、拉水、架电、发展种养业……卡法村从新中国成立前的7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269户,如今家家住进了漂亮的小楼,预计今年将整体脱贫。
“堂兄的‘辉’字和我的‘远’字,取创造光辉未来、奔向远大前程之意。”陆昌远说,“革命战争年代,爷爷奶奶用枪、大刀为人民谋幸福;和平年代,我们用发展教育、带头致富等方式为人民谋幸福;我们一家,世世代代将以爷爷奶奶为榜样,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陈俎宇)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