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纪实

陕西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6-05 16: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陕西千阳

家庭医生为贫困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

在千阳县水沟镇丰头村村民张玉平的家中,今年34岁的镇卫生院的副院长郭报民熟练帮张玉平收拾屋子,搀扶张玉平行走,作为张玉平的签约家庭医生,他对张玉平和他的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由于长年在银川从事洗车工作,张玉平患上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于2015年开始在宝鸡市中医院院住院治疗。确诊病情后,被告知做血栓疏通手术需要将近10万块钱。出院后,他一边到处筹钱,一边自己用土办法给自己治疗,往脚上倒酒精。

这样令人痛苦的状况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2017年8月,在政府,医院等各个部门的帮助下,张玉平被市中心医院收治入院。医生诊断,张玉平生命有救,但前提是截掉右下肢。

一向好强的他想到截肢之后,可能要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曾一度被吓得跑回家了。

但为了能够活下去,驻村工作组一方面组织召开村民民主评议大会,按程序上报张玉平享受低保申请文件。一方面努力做通张玉平和他的家人的思想工作。

2018年8月19日,张玉平进行了截肢手术,于右腿膝盖往上10公分处进行了截肢手术。治疗下来,张玉平的住院费共计20371.35远,报销17374.64元,村上垫付2996.71远,报销率达到85.28%。

记者在千阳县人民医院见到张玉平的时候,他正在进行肌理恢复性训练,很快他就能带上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

康复师在为张玉平做康复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但在整个过程当中,张玉平说他特别想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一直对他进行对口帮扶的家庭医生郭保民。从张保平生病开始,郭保民就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手术时,为他叫救护车,术后恢复时,给他用药指导,帮助他进行日常训练。甚至在他有轻生的念头的时候,为他进行精神疏导。

张玉平和家庭医生郭保民在家中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事实上,在千阳县,已经组建了全科医生,社区护理,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县级专家4+1家庭医生签约团队35个,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对贫困户和地方病进行100%全覆盖,为他们提供实时,全面,专业,细心的指导。

如今,郭保民和张玉平已经成为了亲人一般的关系。

张家塬镇医院摆放的因病致贫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料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一段时间的肌肉恢复训练后,张玉平就可以带上假肢走路了。现在他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消极的心态了,觉得生活有了更多的奔头。

“我想赶快好起来,到时候养点羊,越多越好。”张玉平笑着说。

张玉平和父母在家中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陕西千阳

山窝窝里的孩子们也有了万花筒般灿烂的学习生活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伴随着《中国功夫》侠气十足的音乐声,燕伋小学五年级五班的耿思澄同学耍起了功夫扇,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的。而这一切对于曾经住在千阳县深度贫困村段家湾的他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燕伋小学五年级五班的耿思澄表演功夫扇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以前我很不爱学习,考试成绩就只有60多分。”耿思澄有点害羞地说道。

两年前,耿思澄一家从段家湾搬迁到学校附近的集中安置点妙林小区,并转入现在的燕伋小学,在新的学校里,他的学业和生活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他不仅会玩功夫扇,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社团,学业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他信心满满地说,我要去市里的宝鸡一中读初中。

记者走入千阳县燕伋小学时,映入眼前的是宽敞的校园广场,干净明亮的教学大楼。这所总面积达到2.31万平方米的学校,有在校学生2430人,其中农村学生2187人,占到了90%的比例。像思澄一样建档立康贫困家庭学生有389名,占到了16%。这里解决了许多扶贫移民搬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在教育扶贫上,燕伋小学的389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年都能享受800元的营养改善资助政策。还举办举办学校“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和燕小诗会,在贫困学生中培养小主持人、小讲解员、小书法家等,增强了贫困学生敢于拼搏、阳光上进、展现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针对贫困学生艺体能力欠缺、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坚持社团活动提升素质,依托学校36个功能部室,组建音乐、美术、书法、科技、篮球等24个学生社团,动员每一名贫困学生参加1-2个社团活动,培养1-2项艺体才能。

燕伋小学多彩的社团活动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曾经穷山沟里的孩子们,现在也有了和多种多样的课程,智慧化的教学设备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和城里的小朋友们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陕西旬阳

劳务扶贫公司:为村民外出务工保驾护航

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吕河镇险滩村一个社区毛绒玩具厂里,39岁的柳选碧正在工位上认真的工作。

村民柳选碧在毛绒玩具厂工作 中国日报网记者贺霞婷摄

工资是按件计钱,按照工作量,她每个月的收入在2000到3000之间。曾经在外打工的她,为了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和两个小孩,选择回到家乡。并在村里的劳务扶贫服务有限公司的介绍下来到了家附近的毛绒玩具工厂工作。

劳务公司于2018年10月挂牌成立,主要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就业供求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对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管理等工作。

根据不同劳动力特点,组织派遣到不同的岗位就业。对家庭妇女,弱劳动力依托村内合作社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不能长期外出的,于镇内的毛绒玩具厂等对接,实现就近就业。对有一技之长的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并对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就行全程跟踪服务。

劳务公司将原来零散的,无序的外出务工人员,有组织地派遣了出去。

劳务公司还与陕西智胜律师事务所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为所有就业人员提供劳动维权服务,为务工村民保驾护航。

险滩村共有661户23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884人。其中已脱贫207户787人,现有在册贫困户44户97人。全村共有富余劳动力85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76人。

和劳务公司合作的企业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清龙发劳务公司微信服务群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截止目前为止,劳务公司已与镇内外2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公司介绍就业119人,跟踪服务265人。

柳选碧说,“现在打工和以前相比,真正地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陕西镇安

女支书和她的童话小镇

“那时候我发现村里的小孩子都喜欢去附近景区的一个游乐滑梯去玩,很远很不方便,我就想着要给他们建一个游乐场“。今年57岁吴相琴说。

她是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丰收村的村支书,作为一个女性,她带领丰收村走出了一条“温柔”的旅游致富路,而童话磨石沟就是这条旅游致富版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17年1月开始运营到现在,童话磨石沟发展出了一条旅游+亲子教育,旅游+研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将近5000多来自西安等地的中小学生。

下一步,丰收村正在努力将童话磨石沟打造成一个4A级旅游景区,到时候的占地直径将达到14公里,为丰收村的村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空中俯瞰童话磨石沟 《人民画报》记者 徐迅 摄

而除了有童话磨石沟,丰收村还紧邻塔云山,木王山,金台山等景区,这样的地理位置,让附近的村民在家门口搭上了旅游的便车。

今年43岁的费礼云曾在2016年因糖尿病返贫,后来在支书的带领下,开始回到家乡开农家乐。“以前在外面打工,非常辛苦,还没有办法照看孩子。现在回来开农家乐,生活相对轻松,可以养身体,还能照顾两个孩子,每年的收入也开始有了一点点结余。” 费礼云说。现在,丰收村共有农家乐57家,农特产品专营店4家,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

赖胜华和益得霞夫妻曾经也是贫困户,但借助旅游餐饮,他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天60斤豆腐都卖不出去,现在一天能卖个300多斤豆腐”。赖胜华一边点豆腐,一遍告诉记者,干劲十足。现在,赖胜华靠给周边的农家乐学校等提供豆腐,每年能挣个7-8万,加上养猪挣的2-3万,他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将近10万块钱。

赖胜华和益得霞夫妇在制作豆腐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当被问到这么多年来最自豪的一件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吴支书笑着说,“当然是把我们的穷山沟变成了童话镇!”如今,村里的乡亲们都非常感谢吴支书带领她们走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但对吴支书来说,这条路并不容易。

1997年,吴相琴开始担任丰收村的村支书,那时候的她还只有35岁。“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小姑娘,都斜着眼看我,不服气我,心里想凭什么让你一个女的来当支书。”吴相琴回忆到。但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村民们早已经把吴支书看作是亲人了,都十分感谢她的引领。

丰收村村支书吴相琴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并不容易,无支书舍弃了很多很家人相处的时间,也错过了很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但她认为,只要村民的生活变好了,一切都值得。“如今,路通了,水来了,广场有了,电灯亮了,我们笑了,我觉得很值得。”吴支书这么总结到。

她不仅为小朋友们建造了一个童话小镇,更是为村民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小镇。

丰收村村支书吴相琴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陕西平利

女娲故里:巾帼携手助扶贫

平利县梁家桥村的村民,今年56岁的胡开真在茶园里一边采茶一边给自己算了一笔账,采茶和务工每个月平均能有2000多的收入。家里有两亩多的地,每亩一年800,流转出去后,一年能拿将近2000的的土地流转费。

“在这里采茶和务工挺好的,待遇好,离家也近。”胡开珍对于自己现在的状况很满意。

胡开珍所在的茶园叫田珍产业茶叶有限公司,通过采取“订单经营,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带贫方式,与贫困户签订至少5年的帮扶协议,带动周边就业,帮扶贫困户增收脱贫。截止目前,已经带动帮扶贫困户202户631人,辐射带动了2000余农户。

村民们平利县田珍茶业园区采摘茶叶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在平利县,像田珍这样的女企业家不在少数。作为女娲故里,平利县的女性真正展现了“女性能定半边天“的气度,她们成立了一个有着176名会员的女子创业协会,会员全部是女性。

她们坚守信息共享抱团创业的合作理念,累计发展茶叶,富硒粮油等约40亩,为平利县产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为止,协会已经累积带动了2758户贫困户脱贫。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