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赤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6-05 16: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生态鱼游出致富路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的村民王平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家里7亩鱼田,120亩的竹林,可以给一家人带来一年将近5万的收入,这还不包括他偶尔在外打工所获得的收入。

他所在的大荣村的主导产业是生态鱼养殖。沟壑纵横,溪流众多的地型,让这里成为了绝佳的生态鱼养殖基地。生态鱼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鱼草,没有一点饲料,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的鱼,价格能够卖到20元一斤。

王平在山泉水引水管道前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王平在自家鱼塘前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大荣村102户326人发展了生态鱼养殖500多亩,每年可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生态鱼养殖真正地成为了大荣村村民发家致富的道路。

但这条道路走的并不是那么的轻松。提起带领村民发展生态鱼养殖的历程,大荣村支部书记唐永富不禁叹了一口气,“整个过程真的是非常的辛酸”。曾经的大荣村交通闭塞,村民们主要的农作物是红薯,玉米,水稻等低效率作物,百姓们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在一个偶然的契机,唐永福受到了一户村民的启发。村民在自己的稻田里养了10来条鱼,到了年末,竟然轻轻松松的就卖了将近600块钱,而种600斤的稻谷也就只值这么多钱。于是他开始带领村民们走上了生态鱼养殖的道路。

但在最开始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村民们不懂养殖技术,导致很多鱼因为缺氧死掉,村民们还以为是有人放毒毒死了自家的鱼塘。再加上养殖初期,鱼根本就没有销路,大量囤积。

祸不单行,2012年,一场大水,冲走了鱼塘里所有的鱼。“我真的是倾家荡产,什么都没有了。当时我就自己一个人在鱼塘边哭了。”唐永富回忆到。

大水把鱼带到了30公里以外的下游地区,囤积在洼地里,被下游的村民们捡了来吃。“过年的时候,他们又来问我,还有没有鱼卖?这一下鼓励了我。”唐永富笑着说。因祸得福的幸运,给了唐永富重头再来的勇气。如今,全村的102户都加入了生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全村的产量超过了20万斤,按照18元一斤的均价来看,去年全村的收入达到了400多万元。

“现在我家的鱼塘也已经走上了正轨,我相信生态鱼是不缺市场的”,王平自信地说到。自从开始自己创业搞生态鱼,他不再去外省打工了,够留在家陪伴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余力照顾父母。

王平家的鱼塘和竹林 中国日报网记者 贺霞婷 摄

唐支书也信心满满,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大力发展生态鱼养殖,这里离旅游景区很近,我们还要争取,利用生态鱼养殖等产业让百姓吃上旅游饭。

守住生态和发展的两条底线

“在家一年我一个人挣个三万块钱轻轻松松,我不想再出去打工了。”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的村民王鸿滔说。

黎明村是国家4A级风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地,和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黎明村的村民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旅游致富的道路。

2012年,在村支书王廷科的带领下,全村222户中88户开始加入丹霞第一漂的项目,全部资金由村民入股,人力也全部来自黎明村。

整个开发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从2012年到2014年,两年的时间都没有什么成效,有不少村民萌生了退股的想法,无奈之下,王廷科甚至贷款来兑现给村民们退款的承诺。

一直到2015年,市人民政府,原则上同意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漂流公司才开始有了起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效益。

去年一年,漂流项目获得了400来万的收入,其中纯利润119万,解决了全村40人的就业。

今年32岁的王鸿滔就是这40人中的一员。曾经他也是一名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如今他成为了漂流公司的观光车驾驶员,每月在漂流公司的工资在3000块钱左右,客流量大的时候更高。

“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2000多人,虽然辛苦,但是心里也愿意。”他说。

漂流公司每年的运营时间大概有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内,他可以上班拿工资,剩下半年的时间,他就用来管护售卖自家的竹林,这还不包括家里的野生蜂蜜的收入,和入股漂流公司没年3000块的分红。粗略算下来,王鸿滔自己一个人的收入一年至少4万。现在他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前些时间刚买了面包车。

“以后就是希望和家人好好生活,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王廷科脸上溢出满满的幸福感。

漂流项目有40%是作为村的集体资产的。2017年开始,村委会用这笔钱给村民购买了医保,给18岁以上非在校生购买了养老保险,同时给一般贫困户和残疾人,围巾系统低保户没年发放利益联结分红300元,让群众真正享受了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

如今,漂流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也有不少外部资金想要介入,但都被王廷科书记拒绝了。因为如果外部资金注入了,就不可避免的会把项目扩大,进行大规模开发。

“但这是老天赐给我们黎明村的资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要生态和发展的两条底线一起守。”王廷科说。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