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民企实现世界首创:从菱镁矿提炼出高纯度高密度镁砂

5月17日,对于全球镁质耐火材料行业,以及钢铁、建材、玻璃等高温工业来说,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刻度——营口市政府与辽宁民企旗舰嘉晨集团联合对外发布,嘉晨集团超纯镁砂研发、投产成功,产品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到3.42g/cm3。

辽宁营口民企实现世界首创:从菱镁矿提炼出高纯度高密度镁砂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5-17 17: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7日,对于全球镁质耐火材料行业,以及钢铁、建材、玻璃等高温工业来说,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刻度——营口市政府与辽宁民企旗舰嘉晨集团联合对外发布,嘉晨集团超纯镁砂研发、投产成功,产品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到3.42g/cm3。

这组数据的价值在于,中国企业数十年来提高镁砂品质的夙愿得偿,将打破日、欧企业的产品垄断,让基础工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能够从容获得不可替代、持续需求的基本材料。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与国际同等级产品由海水、卤水提炼不同,“嘉晨超纯镁”以天然菱镁矿为原料的工艺为世界首创,中国镁质耐材行业由此实现从掌握核心原料到掌握核心技术的进阶。

由“天然矿”制备出“超纯镁”,嘉晨集团为中国镁产业树立起一个样板,高纯度镁砂“深度国产替代”的大幕或将由此拉开。

在多家权威化验室的检验结果基础上进行研讨之后,以国际知名镁质耐火专家郭忠奇为首的专家组成为这一信息的正式发布者:嘉晨集团通过浮选和先进工艺制备出天然的高密度高纯镁砂,纯度高于98%,体积密度达到3.42g/cm3,理化性能足以同国际领先的荷兰NEDMAG公司卤水合成镁砂相媲美。

嘉晨集团用天然菱镁矿生产高密度高纯镁砂原料的工艺是世界首创,“嘉晨超纯镁”目前已形成每天数百吨的生产能力,填补了中国缺少高等级烧结镁砂的空白。

“我们拆掉了20年前建的以煤、焦炭和重油为燃料的旧式窑炉,资产价值2.3亿元,新项目占地26公顷,没有新增一寸土地”,嘉晨集团董事长孙寿宽说,淘汰80%耐火材料生产设施的决心,来自于对自己的企业、对辽宁民营企业前景的信心。

去年10月,孙寿宽以280亿元身价再次问鼎《2018胡润百富榜》“辽宁首富”,成为辽宁民营经济实力和活力的一个象征。企业如何推动和实现转型?如何再度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如何获取或者构建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家中国500强、辽宁民企旗舰,在二次创业中拿出了“锚定无限产能空间、在生产中提炼科技”的解决方案。

新型窑炉不仅“大而美”,而且“高精尖”,其“芯片”是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包括浮选矿石、轻烧镁粉和重烧高纯镁砂等工艺技术,都是属全球最先进。投巨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多年潜心研究、无数次攻关和科学实验,让嘉晨在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领跑地位,掌握了独创的新理念和撒手锏。

以往粗放开采,大量低品位菱镁矿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大量土地。在嘉晨集团总工程师毕德利看来,这些“所谓的固废”都是资源,新工艺实现了“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并在生产中不再产生新的废物,是用山上的“白色污染”换回了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同时,这一项目全部使用天然气燃料,“冒大烟”情景不再,成为一座无污染、消耗低、智能化、科技化、利税高的花园式现代工厂。

“嘉晨方案”解决了资源枯竭与产业需求、环境友好与行业发展的双重矛盾,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历史机遇,用足够的底气引领镁耐材产业革命。

“嘉晨超纯镁”的问世并非偶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嘉晨集团投资20多亿元建设传统镁制品升级改造项目的产物,是辽宁民间投资升温的直观体现,是“毫不动摇聚焦主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毫不动摇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回报。

从1918年开始菱镁矿开采算起,营口镁工业历史绵延百年。中国的第一窑镁砂、第一炉电熔镁砂、第一块镁碳砖均生产于大石桥。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势头更如雨后春笋,如今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

能耗高、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是长期困扰镁产业发展的瓶颈。去年4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对辽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督察意见中说:辽宁是全国镁资源主要产地,但行业准入门槛低、环保治理水平差,镁矿开采和加工冶炼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连片污染问题突出。

嘉晨集团研发“超纯镁”,总专利费评估价值在4亿元以上。营口市工信局局长陈立平说,过去大部分镁矿开采出来,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就出口了,大部分利润让别人赚走,污染留给我们,“不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资金,就会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营口市副市长翁永才表示,营口将把打造镁质材料总部经济作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行业话语权的主抓手,引入金融机构做活投融资,深耕技术应用、整合、转化,让“嘉晨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