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菊石

菊石标本: (A) 光学显微镜照片;(B) 显微CT缝合线重建图;(C) 显微CT侧面透视图;(D) 显微CT表面形态重建图;(E) 显微CT内部结构重建图。据王博介绍,琥珀是植物树脂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生生物,但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尤其罕见。

科研人员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菊石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5-14 18: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科研人员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菊石

菊石标本: (A) 光学显微镜照片;(B) 显微CT缝合线重建图;(C) 显微CT侧面透视图;(D) 显微CT表面形态重建图;(E) 显微CT内部结构重建图。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5月14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4日发布消息,该所科研人员在一枚保存有丰富化石类群的缅甸琥珀中,发现罕见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菊石,为揭秘1亿年前热带海滨生态环境打开新的窗口。

该研究成果于当天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图为本次发现的螺类标本。南古所 供图

研究报告显示,这枚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重约6克,长33毫米、宽9.5毫米、高29毫米,包裹了至少40个动物个体。除菊石外,其中还存在多种海洋腹足动物、潮间带等足类动物,以及螨虫、蜘蛛、蟑螂等陆生动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生俞婷婷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指导下,并与牟林博士等人合作,历时两年对该化石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工作。

据王博介绍,琥珀是植物树脂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生生物,但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尤其罕见。

  图为本次发现的琥珀标本。南古所 供图

“本次在琥珀中发现的菊石是一类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的头足类动物,与现在的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在白垩纪末大灭绝时从地球上消失。”王博说。

据其介绍,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琥珀中菊石展开分析,获得缝合线可见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缝合线是辨别菊石的重要特征。综合化石生物群和埋藏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琥珀森林位于热带海滨地区,环境类似于当今的一些热带海岸森林。

据王博介绍,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灭绝的“乌贼近亲”,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琥珀形成以及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证据,并为琥珀埋藏学和白垩纪森林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