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个坐席 翻场只用三分半

4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国家会议中心,揭秘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的细节和背后故事。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负责人周蓉介绍,“丝路光影”是国家会议中心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设计,先后经过5次调整,最终用3D技术一次成型。

2101个坐席 翻场只用三分半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04-28 04: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国家会议中心,揭秘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的细节和背后故事。

从大会堂通道清理,吊点、高空灯具及风口的摸排,到电梯负载试验等隐患排查……3月底开始,国家会议中心场馆就以最高的标准完成19项工程维修改造,还对水、电、气、网络等7大类24902个专项进行排查。

国家会议中心四层的大会堂,是开幕式的主会场和高级别会议的会场。会场内共有2101个坐席,在26日要经过两次翻场。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副经理顾博文介绍,在论坛召开之前,工作人员反复彩排了至少30次,最终首次抢翻场只用了3分半钟。“在高峰论坛期间,提供的135场会议室服务中,单日翻场量创下107次的纪录。”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

会场的布置处处体现“一带一路”特色。

在高级别会议等候室外,有一处“丝路光影”的摆台,不同于传统摆台采用绿植或者木雕等制作模式,这处宽约3.5米的摆台是3D打印作品。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负责人周蓉介绍,“丝路光影”是国家会议中心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设计,先后经过5次调整,最终用3D技术一次成型。

在为高级别会议参会代表准备的大宴会厅里,“一带一路”特色的餐饮摆台共有60余组,其中一座“共建双赢阁”摆台最为醒目,其是国家会议中心西餐冷菜厨师长闫柱的“杰作”。据介绍,为了呈现最完美的作品,大厨们先后30多次易稿,单就手工彩绘这一块,调色就用了80多种颜色,制作用时40多天。

文/本报记者 董鑫

(董鑫)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