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护长城

李勇从村中拆迁的旧房中抢救出一块长城砖。李勇爷俩守护的这段古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龙沟长城”中的一段,这一段共有34座敌楼,长约15公里,属明长城的精华段之一。

父子接力护长城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04-28 06: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视频摄制:记者田明 见习记者戎晓杰、王木者、殷雪迪

李勇从村中拆迁的旧房中抢救出一块长城砖。

在保定市涞源县烟煤洞乡唐子沟村,有一对长城守护父子兵。父亲李凤鸣,1988年开始义务巡查守护唐子沟村旁的乌字号明代长城;儿子李勇,2015年接替父亲,继续守护长城。如今,唐子沟村村民全都搬迁进了县城,而李勇却放弃了搬离大山的机会,选择继续与长城为伴,默默守护。

李勇爷俩守护的这段古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龙沟长城”中的一段,这一段共有34座敌楼,长约15公里,属明长城的精华段之一。

如今,李凤鸣年事已高,但还会时常来到保护站,与儿子一起上山巡护。

李勇的父亲李凤鸣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村民偷着把长城砖搬回家垒房子,这事儿后来被李凤鸣知道了,他痛心不已。从1988年起,李凤鸣开始义务巡查、守护唐子沟村旁的古长城,决心不能再让长城“受伤”。

李勇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把他带在身边,爷俩一边在山里砍柴,一边看护长城。李勇喜欢听父亲讲那些关于长城的故事,从那时起,对长城的情结,在少年李勇的心中扎了根。

巡护路上,条件非常艰苦。

李凤鸣守护着他心爱的长城,一晃就是20多年。不服老的老李头发白了,腿脚沉了,终于觉得自己巡护长城已经力不从心了。走出大山闯天地的青年李勇,因为聪明、勤奋、有技术,靠打工月收入八千多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看着日渐老去的父亲为了长城依旧每日奔走,李勇决定——回乡!2015年,正值壮年的李勇,辞了工作,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守护长城的“接力棒”。

李凤鸣(左)给儿子讲述长城的历史。

2017年,唐子沟村村民按照统一安排,搬迁到了县城。李勇一家放弃了搬迁和国家补贴,因为他们难舍村旁的古长城,怕没人陪它,它会“受伤”。

说起这“乌龙沟长城”的敌楼,李凤鸣(左)如数家珍。

因为村里没有小学,李勇的爱人陪着孩子去县城读书了,大山里就剩下了李勇。乡亲们搬走了,伙伴搬走了,家人搬走了,巡山守护长城的时候,李勇最大的“敌人”是孤独。

  李勇和他的狗留在大山里,守护着古长城。

最苦闷的时候,中国长城协会的专家来了,他们带来很多关于长城的书籍和长城保护的最新资讯。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抛家舍业只为执着于内心对长城的情愫,不畏艰险只为守护心中所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勇的心一下子豁亮多了。李勇在巡护古长城时,发现了乌字号匾额,这块仅存的匾额,对还原涞源境内长城的历史信息有着重要意义。

每当有游人来,李勇总会把他们请到保护站展览室,为他们介绍这段长城的历史。

2018年中国长城协会的会议选在唐子沟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城守护者们,聚在一起交流着守护长城的资讯、经验,讲述着长城的故事与文化。他们帮李勇改建了山中旧屋,并把它命名为“长城乌字号保护站”。如今,每当有人慕名来到这里领略古长城风采时,总会看到李勇风尘仆仆的身影和他的保护站。

记者田明摄影报道

(田明)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