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辽:建设水源涵养林 打好绿色发展牌

种了几十年玉米的吉林省东辽县金州乡大度村农民唐国东,今年春天不再选种、犁地,干起了种树的行当。2019年,东辽县计划在杨木水库、鴜鹭湖水库等水源地周边完成水源涵养林建设,力求还辽河源头一片“清”与“净”。

吉林东辽:建设水源涵养林 打好绿色发展牌

来源:新华网 2019-04-26 09: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吉林东辽:建设水源涵养林 打好绿色发展牌

新华社长春4月26日电(记者关子儒、孟含琪)种了几十年玉米的吉林省东辽县金州乡大度村农民唐国东,今年春天不再选种、犁地,干起了种树的行当。

“政府号召我们改种水源涵养林,我们家30多亩地已经流转出去了。”唐国东说,现在自己和其他村民在村里“打工”种植柞树,每天有80元到100元不等的收入。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东辽河的发源地,也是辽源市、四平市和东辽县的水源地。为保护辽河水源地,东辽县规划为期五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将种植玉米的土地改种柞树、果树、沙棘、柳树等林木。

“以前种玉米要喷洒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现在种柞树,这些农药都不能用。”大度村农民朱成良说,柞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柞树林地的除草也需要人工完成。

柞树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同时可以放养柞蚕,促进本地农民增收致富。东辽县蚕业工作站站长罗桂芳介绍,放养柞蚕的净利润最低在1000元/亩,一般是种植玉米的两倍以上,目前本地柞蚕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可观。

朱成良说,除了土地流转收益以外,村民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本地帮忙维护水源涵养林,收入明显高于以前。

“我们计划五年内完成水源涵养林建设38320公顷,其中六成左右计划种植柞树。”东辽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崔英健介绍,除柞树外,水源涵养林还计划种植鸡心果、黑果花楸等既具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的树木。

谷雨伊始,在辽河源镇安北村,今年新栽种的苹果梨、水曲柳已经抽出新的嫩叶。2019年,东辽县计划在杨木水库、鴜鹭湖水库等水源地周边完成水源涵养林建设,力求还辽河源头一片“清”与“净”。

(关子儒、孟含琪)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