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儿身安处是吾乡 “老漂”生活的喜乐与烦恼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骨科病房里,头发花白的朱奶奶给老伴儿喂着鸡汤,边细心嘱咐着,“慢点慢点,有点烫……”边和记者搭着话,“老头子要强了一辈子,这下不得不动手术了,又遭罪又麻烦子女。

调查|儿身安处是吾乡 “老漂”生活的喜乐与烦恼

来源: 浙江在线
2019-04-20 1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调查|儿身安处是吾乡 “老漂”生活的喜乐与烦恼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骨科病房里,头发花白的朱奶奶给老伴儿喂着鸡汤,边细心嘱咐着,“慢点慢点,有点烫……”边和记者搭着话,“老头子要强了一辈子,这下不得不动手术了,又遭罪又麻烦子女。”饭后,病床上的老伴儿黄爷爷借力才移动身体换了个姿势重新躺好。这两位老人来自湖南,他们的儿子离开老家定居杭州已经十余年了。由于牵挂着儿子,这些年来,老两口湖南浙江两地跑,过上了“老漂族”的生活。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去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当你开始在另外一座城市打拼,“异地养老”也就成为了绕不过的问题。

背井离乡 他们只为儿孙幸福

买菜做饭、看孙子,来自湖南的凌奶奶一天下来有些力不从心。这几天,凌奶奶有些不舒服,又怕儿子担心,影响了工作,于是老两口推着婴儿车、带着奶粉奶瓶、保温杯、洗干净的水果、尿不湿等一大包,从城西坐地铁来到胡庆余堂看中医。在等待拿药的空隙,凌奶奶说,现在比起在老家可以邻里间走动、约着跳广场舞的日子,累了不少。“亲家身体不好,也在杭州一起生活,儿媳妇生二胎了,我只能过来帮孩子们分担分担。”凌奶奶一边给一岁的孙子喂着水果,一边说,“孩子爷爷原本在老家办厂做生意,现在儿女们有难处,也跟着过来帮忙了。”

凌奶奶的儿子说,二老最羡慕本地街坊,亲戚之间可以任意走动,每年清明节和过年,一家老小都会回到湖南,挤过人潮,挨过良久堵车时光,回到盘踞在心里已久的老家。

像凌奶奶这样来浙江帮子女带娃的“老漂族”还有很多。来自河南登封的许奶奶也是其中一位。“儿子、儿媳上班忙,我在家给他们做晚饭,每天变着花样想让他们吃好点,我还专门学了怎么烧南方菜!”许奶奶的儿子在宁波读大学,毕业后娶了宁波姑娘就在这里安了家,四年前为了方便照顾怀孕的儿媳,她专程从老家来到宁波,自此开始了“老漂”生活,孙女没出生时给儿子儿媳做饭、操持家务,孙女出生以后围着孩子忙作一团。

许奶奶的儿子告诉记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明成了爸妈同学聚会的日子,因为只有在这个日子,他们才有时间,只有在这个日子,他们才能摆脱儿孙,暂时忘却自己“老漂族”的身份,从全国各地赶回熟悉的家乡,聚在一起。

陈爷爷也因为孙辈的出现,留在了杭州。去年儿子有了二胎,不放心请保姆,年近70岁的湖南农民被“急召”过来带娃。,离开了老家200多平的二层小楼,搬进了儿子拥挤的小房子。一年多的时间,让他习惯了从田间地头到童车奶粉的过渡。

“中国人家庭观念强烈,能跟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幸福。”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很多老人为让儿女安心工作、照顾第三代并实现家庭团聚,自愿选择到儿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他们甘愿成为这样的“老漂族”。

诸多问题 他们遭受随迁困扰

“有一种冷叫做奶奶冷。”老家在江西的江先生对记者说。由于奶奶对孙辈太过疼爱,在小孙女的穿衣吃饭上,两辈人之间难免也会有矛盾。在饮食上,老人家吃的比较咸,“我们一般只会提醒,让她给小朋友吃的饭菜少放些盐。”对于母亲偶尔的唠叨抱怨,江先生说,都能够理解,毕竟父母在全身心的付出,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陈爷爷告诉记者,在小孩的教育上面,自己一般不会太插手。这时,陈爷爷提到了自己的老同事的故事。老同事的女儿在金华定居了,自己也随女儿搬了过来,而外孙女正上初中,十分叛逆。“有一次她外孙女和爸爸因为学习的问题大吵了一架,我这同事就想去劝劝,结果孩子爸可能正在气头上,对这老同事吼了一声。”听说了这事儿之后,陈爷爷说自己也吸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从甘肃来杭州“带娃”的杨奶奶为了婆媳间的关系很苦恼,儿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经常不能按点回家,白天带着孙子还好,晚上孙子睡了后,和儿媳妇独处时总是有些不知所措,“我们生活习惯不一样,我看不惯现在年轻人晚上熬夜不睡觉,白天日上竿头还不起床,总想催着她早点睡早点起,可是唠叨的多了总归是惹人烦的”,杨奶奶的儿媳对于老人舍不得倒掉剩饭菜、洗衣洗菜舍不得多放水等生活习惯也有诸多不满,日常琐事里磕磕绊绊的地方多了老人就格外委屈,“做了这么多事反倒不讨喜欢,回家就不用受气了,可是看到儿子起早贪黑我又舍不得……”

“为了孙女,也没少和孩子们生气”,小孙女打从出生起就是由许奶奶照顾着,孩子一哭一闹就让奶奶没辙了,什么要求都答应,“有时候孩子想吃块巧克力,她妈妈就是不同意,看着孩子哭我就不忍心,给她一块就惹得儿媳妇不高兴,说我惯坏了孩子。这样的事情多了,我们彼此都不愉快,儿子夹在中间也为难……”,许奶奶叹了一口气。“有时候真想回老家啊,老姐妹们说我是在享儿孙福,可我总觉得自己在这孩子们过得不自在,我看他们周末想去吃顿西餐又怕我吃不惯还得陪着我在家里……可我要是真回去了,孙女还这么小他们哪顾得过来啊,等孩子再大点吧!”

“要是不生病就好了,在哪不是过日子呢。”前几天,老伴儿腰疼又犯了,拗不过儿子才进了医院动手术。“老了就不中用了,只会添麻烦。”朱奶奶对记者说,儿子特地选择了工作单位和家中间的省立同德医院,休息时间基本都在医院陪着。为了老人能轻松点,朱奶奶的儿子还特地请了医院护工进行照料。而朱奶奶就家里医院两头跑,边带小孩边看着老伴儿。“儿媳妇在下沙上班,下班回来了还得操心家里两个小孩,怪辛苦的。”朱奶奶说。

也有部分老人由于生活无法自理,只能跟随子女异地养老。

记者来到上仓桥路上的佰仁堂杭州长乐老年公寓,院长余女士告诉记者,养老院不限制外地户口,但会优先杭州本地户口。余院长介绍,养老院现在一共92名老人,其中有9位非杭州户口老人,其中还包括一位黑龙江老人。老人的女儿在附近的江城中学当老师,工作繁忙,而考虑到老人需要接受较为周全的看护,所以才入住了离家较近的养老院。“老人性格较孤僻,基本不太参加上述活动,平时喜爱自己看书看报,不喜交流。”余院长说。

社会关爱 他们逐步融入新生活

随迁老人如何更好的融入异地生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静认为,“老漂族”的儿女应意识到年迈父母在陌生城市中可能会出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在忙碌的工作之外,给予随迁老人足够的关爱,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和理解。

当记者问起“非杭州户口老人”的融入情况时,佰仁堂杭州长乐老年公寓余院长说:“老人么,只要会打打牌,下下象棋,基本上都能融入的很好。”记者注意到,在养老院制定的活动安排表中,包括戏剧赏析、棋牌、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活动。

养老院里老人们丰富的娱乐活动

非杭州户口随迁老人的医保报销如何解决?余院长介绍,一般养老院可以提供证明,在固定的时间点老人的家人可以回到户口所在地进行医保报销。若老人在原户籍地未购买医保,政策上未参加过医保,可以把户口迁来杭州,购买杭州城乡一体化医保,很大一部分的药物几乎可以全额报销。

来到城市,应该融入城市的生活,但对老人来说这成了难题。在杭州有不少“老漂族”走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通过结伴学习逐渐融入了这座陌生的城市。拱墅区心巢文澜老年大学校曾开办过一门专为“老漂族”设计的经典诵读课。(见习记者凌鑫 白璐)

(凌鑫 白璐)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