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堆剪师巧手“妆”古厝:把堆剪文化带到了海外

(陈龙山 刘锶婷)行走在福建泉州,经常可见名刹古寺、宫庙、祠堂以及闽南古大厝,其雕龙画凤、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图等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源于唐五代,广泛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

闽南堆剪师巧手“妆”古厝:把堆剪文化带到了海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4-15 09: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闽南堆剪师巧手“妆”古厝:把堆剪文化带到了海外

古大厝屋顶上雕龙画凤,形成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陈龙山摄

中新网南安4月15日电 (陈龙山 刘锶婷)行走在福建泉州,经常可见名刹古寺、宫庙、祠堂以及闽南古大厝,其雕龙画凤、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图等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闽南古建筑堆剪传统技艺不仅扮靓着泉州,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也备受欢迎。

现年49岁的林杉谷是堆剪(诗山)技艺传承人,他目前正和工人们一起在南安诗山凤山寺内紧张作业。“初中毕业后,我就跟随父亲学习堆剪技艺,之后便独立承接堆剪工作,至今经手修建的古建筑遍及海内外。”林杉谷介绍说。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广泛传播于闽南文化圈,并在海外大受欢迎。陈龙山 摄

堆剪传统技艺通常包括白描、打底、按模、粘瓷等制作过程。一双手,一把剪钳,一堆瓷片……经过堆剪师傅的巧手,一幅幅诩诩如生图案被“搬”上古大厝,形成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被闽南人称为“厝顶上有出戏”。

走进林杉谷所处的工地,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向屋顶,黄琉璃瓦、燕尾脊、木石雕刻等映入眼帘,雕龙画凤、鲤鱼吐水、麒麟祥云、花鸟等堆剪图案丰富多彩,造型栩栩如生,为闽南古建筑增加了艺术气息。

“堆剪、泥塑、交趾陶是闽南民居中最常见的装饰艺术,其中堆剪具有最鲜明的特色。”林杉谷表示,以龙凤、麒麟、祥云、锦鲤等作为堆剪创作元素,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造型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为闽南古建筑增加了艺术气息。陈龙山 摄

在工地内一角,摆放着众多红、黄、绿等彩色陶瓷碗,林杉谷拿起一把钳子将陶瓷碗打碎,并不断修剪。他边剪边介绍说,采用德化的陶瓷碗碎片作为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的鳞片,往往不容易褪色,不仅可保存上百年的时间,而且能与古建筑形成鲜明色彩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源于唐五代,广泛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特别是闽南和台湾的寺庙、祠堂、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十分接近,堆剪建筑风格加强了两岸民众的交流与合作。

数十年来的坚守,林杉谷的手艺也小有名气,曾被邀请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修建古建筑、宗祠和寺庙等。林杉谷表示,堆剪文化不仅在闽南地区得到传承,也被带到东南亚华侨华人所在之处,海外侨胞对堆剪的喜爱与支持,包含着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现年49岁的林杉谷坚守堆剪技艺,经手修建的古建筑遍及海内外。 陈龙山 摄

林杉谷用巧手打造,塑造了极具魅力的屋顶艺术作品。对他而言,堆剪从一开始被当做养家糊口的手艺,如今已被他视为是一门艺术。“我特别希望堆剪技艺能够代代传承下去,为闽南古建筑增添美丽色彩。”

如今,林杉谷已培养了不少年轻徒弟,部分“80后”学徒已顺利出师,成为独当一面的堆剪师。(完)

(陈龙山 刘锶婷)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