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士谱】李公朴:一颗赤诚爱国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公朴路东村129号,坐落着李公朴故居。1996年7月12日,在李公朴殉难50周年纪念日之际,为缅怀烈士英灵,武进市人民政府和湖塘镇政府共同拨款,重建故居的花围墙、头进厅屋、后进三间楼房。

【英雄烈士谱】李公朴:一颗赤诚爱国心

来源:新华社 2019-04-09 17: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京4月9日电(记者邱冰清)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公朴路东村129号,坐落着李公朴故居。该故居坐北朝南,修复后共三进,为砖木结构。二进的平房花厅,如今已被改建成李公朴事迹展示厅,中间是李公朴的半身石像。两边彩旗招展,四面墙上是事迹展板。看着一张张图片,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了天下人的大安,不顾个人安危、一争到底的一腔热血。

  这是李公朴像。 新华社发

李公朴,祖籍江苏武进,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爱国七君子”之一。

李公朴幼时家境贫寒,中学期间勤奋好学,富于正义感。五卅运动期间积极参加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还曾回到家乡湖塘镇联合工商学各界爱国人士,成立“五卅运动后援会”。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李公朴投笔从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他幻想破灭,愤然离开军队。1928年李公朴赴美国留学,其间应邹韬奋邀请兼任《生活》杂志通讯员,考察美国国情,撰写海外通讯30多篇。1930年回国。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1938年初,应阎锡山之邀,到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同年7月,将《全民周刊》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1月,他在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前往华北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教育,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公朴积极争取和平民主。他与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将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编《民主教育》,组织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积极开展活动。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重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等60余人被打伤,送进医院治疗。他对夫人张曼筠说:“我们搞民主运动的人,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为他一生追求的民主事业奉献了生命。“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生于飘摇乱世的李公朴,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1996年7月12日,在李公朴殉难50周年纪念日之际,为缅怀烈士英灵,武进市人民政府和湖塘镇政府共同拨款,重建故居的花围墙、头进厅屋、后进三间楼房。1997年底,原址修复。

作为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公朴故居每年都会迎来周边学校学生、社区居民等进行参观学习,部分学校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也在此举行。由李公朴研究会主办的李公朴故事演讲比赛也已连续举办两年,旨在向学校师生宣讲英烈故事,继承英雄遗志。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邱冰清)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